據觀察者網報道,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中國公司將在上海全面復工的情況下,繼續擴大中國團隊,預計招工200餘人。
作為全球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地,中國大陸在2022年第一季度已經成為阿斯麥光刻機的第一大出貨市場。
阿斯麥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供應商,主要生產出瞭DUV和EUV兩種不同型號的光刻機。
以當前的技術來看,DUV隻能生產7納米以上的芯片,盡管這可以滿足大部分的芯片制作,但EUV能夠制造出更加高端的5納米以及2納米的芯片。
大傢都知道,在高新技術領域上,誰掌握瞭最先進的制造技術,誰就能夠在芯片技術上擁有話語權。
就目前而言,阿斯麥制造EUV光刻機的能力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所以他們準備在中國擴大團隊,是不是代表我國相關企業也會從中得利,從而學習到生產EUV光刻機的技術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該公司的EUV光刻機是由多個國傢的核心技術支持才得以產生,其中包括美國的光源技術、德國的光學系統、英國的真空技術以及日本的材料。
而EUV產業鏈從一開始就被美國牢牢掌控,以現在的中美關系看,美國必然不會看到中國擁有制造EUV的技術。
因為一旦我國掌握瞭生產光刻機的先進技術,便會對西方在該行業的壟斷地位產生影響。
要知道,光刻在半導體產業鏈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項環節,沒有光刻技術,我們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生產芯片流程。
所以在中美“貿易戰”開始之際,我國就在芯片技術上被美國“卡脖子”,這無疑是對中企的一次重大打擊。
這時候有人就會問瞭,臺積電不是世界第一大芯片代工廠嗎,為什麼不能找他們去代工芯片?的確,臺積電在當時已經掌握瞭DUV技術,並能夠大規模的生產7納米的芯片瞭。
但是,他們所擁有的技術都是美國授予的,也就是說,能否代工大華為等企業的芯片還需要經過美國的同意。
說到這裡,答案現在已經非常明顯,對於他們,我們早就該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瞭。
但正所謂禍福相依,美國的制裁讓我們意識到瞭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如果想要打破沒有芯片的僵局,我國就需要自主研發光刻技術。
我國已經出臺瞭一系列優惠政策催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在眾多半導體企業中,中芯國際、華為、上海微電子成為瞭其中的佼佼者。
其中,上海微電子所研發的首臺國產28納米光刻機已經得到瞭認證,並於去年年底實現瞭量產。
這臺光刻機屬於DUV的范疇,能夠生產14和28納米的洗片,這不僅表明我國擁有瞭DUV光刻技術,而且還能夠自主生產芯片,滿足國內絕大部分的需求。
現在,中芯國際也宣佈突破瞭7納米的芯片技術,並有望於今年6月實現量產,而這項技術是通過DUV光刻機實現的。
也就是說,就算隻研發出瞭DUV光刻機,我國還是有能力生產7納米的芯片。這無疑是將我國的芯片制造技術推上瞭一個新的臺階。
然而在我國能夠使用自主研發的DUV技術滿足國內芯片的大部分需求時,阿斯麥又開始找存在感瞭。他們準備擴招中國團隊,無疑是想擴大其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擠壓相關中企的生存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我們還未擁有這一技術,需要向阿斯麥購買DUV光刻機的時候,阿斯麥總是以需要獲得美國許可證的理由進行推脫和刁難。
當我國已經不需要對外“求助”的時候,他們又眼巴巴地跑過來提合作,簡直是諷刺至極。
而這也足以說明,阿斯麥此舉的目的就是為瞭給我國添堵,給我們自己研發出的光刻機制造麻煩。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瞭阿斯麥的第一大出口國,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我們的DUV光刻機技術還不夠成熟,而阿斯麥作為光刻機的“鼻祖”,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名聲上,都壓我們一頭。
另外,阿斯麥可能會采取“價格戰”來逐漸占據中國市場,專心研發光刻機技術的中企可能會就此背負巨大的成本壓力。
如果真到瞭那個時候,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可能會遭受打擊,在核心技術領域上的進步和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當然,除瞭這一點之外,阿斯麥在中國擴招團隊對我們來說也存在好的一面。在上海復工進行時,外企的加入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為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
如果雙方合作愉快,我們可能也能借此積攢經驗,學習到一些EUV技術,推動我國相關研發項目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