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指出,捷克目前正計劃退出中國對中東歐(CEE)的“16+1”投資平臺,捷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已經向該國外交部及政府提交瞭一份退出“16+1”合作機制的決議。
捷克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表示,他支持捷克退出這一模式,因為中國的投資量沒有達到該機制中所承諾的那樣。顯然,他們這是典型的得瞭便宜還賣乖,故意把臟水往中國身上潑。
而在捷克之前,立陶宛是第一個退出該合作機制的歐洲國傢(立陶宛退出前是“17+1”)。
去年立陶宛悍然“退群”,並且和中國鬧得不太愉快,他們污稱該經濟合作機制是我國為瞭“分裂”歐盟國傢而建立的。
除此之外,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還在近日的采訪中煞有介事地進行分析,稱這一合作機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地區擴大影響力的基石。
為瞭慫恿更多的歐洲國傢“退群”、“孤立中國”,蘭茨貝爾吉斯炒作該機制會“分裂歐洲”,並且不會給其中的成員國帶去任何有效的利益。
但是,立陶宛和捷克對中國以及該合作機制的指控屬實嗎?他們和其他歐洲國傢真的沒有從中獲益,沒有得到好處嗎?事實證明,他們上述言論完全是無中生有,是對中國的抹黑。
要知道,這一合作模式是建立在中國和中東歐國傢經濟互補的基礎之上。
在歐洲,中東歐國傢和西歐國傢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有些中歐國傢經濟轉型困難,中國提出的這個合作機制剛好彌補瞭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不足,並為其帶去瞭巨大的經濟效益。
因此顯而易見,立陶宛和捷克兩國的指控完全是無稽之談。通過這個合作機制幫助中東歐國傢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歐之間的聯系,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雖然前期的投入很大,但後期的回報也會很大,沒有付出哪會有回報?
看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兩國就知道瞭,“16+1”模式幫助他們建立起瞭高速鐵路,道路通暢瞭,地區之間的經濟流通也頻繁起來瞭,這難道沒有帶來實際有效的收益嗎?
至於立陶宛政府口中所謂中國“分裂”歐洲的意圖就更加是子虛烏有瞭。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立陶宛有那種“排外”、“敵對”的想法完全是一種意識形態對抗的體現。
眾所周知,立陶宛是美國的“忠實小弟”,天天“耳濡目染”華盛頓所謂的“意識對抗”思維,自然會近墨者黑,領悟到美國霸權思維的“精髓”。
而這大概也就是立陶宛為什麼會處處和中國對著幹的主要原因瞭。
這一兩年,立陶宛積極跟隨美國炒作臺海問題。
去年11月份,因為立政府不顧中國勸告,執意批準臺當局在其國內設立所謂的“臺代表處”,致使中立關系迅速下滑,目前兩國外交已經降為“代辦級”,貿易合作也陷入停滯狀態。
而此次緊隨其後,同樣叫囂要“退群”的捷克也同樣是積極地“反華派”。
今年4月,捷克外長利帕夫斯基就已表示,捷克政府或會效仿立陶宛允許臺當局設立所謂的“辦事處”。很顯然,捷克可能是想步立陶宛的“後塵”吧。
不過看起來他們似乎並未感到慌張,因為他們還抱有一絲僥幸心理,認為即便沒有瞭大陸市場,還有臺當局這個“合作夥伴”。
利帕夫斯基在采訪中吹噓,稱臺灣地區是捷克最大的投資者之一,他還表示這給捷克帶去瞭很多就業崗位。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捷克雖然不是什麼歐洲大國,但他們的經濟體量和臺島明顯是有區別的,所以臺灣市場真的會給他們產生如此大的效益?
明白人都看得出來,這位捷克外長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罷瞭。大陸和臺島兩個市場,究竟哪一個能給捷克帶去更大的經濟收益,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隻不過,捷克既然已經做出瞭選擇,那就要為自己的無知和“短視”負責任。
據悉,捷克前段時間還出臺瞭一份“挺臺”法案,目的是支持臺當局參加世衛大會。但事實上能否讓臺當局參與其中,中國大陸發揮著重要作用,旁人手伸得再長也是沒用的。
以上事實足以證明,立陶宛和捷克退出中國倡導的經濟合作機制,完全是出於一己私利,是因為政治利益而做出的敵對行為。
其實對於他們這一操作,我國早有回應。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立陶宛應該停止一切對中方的惡意抹黑,任何妄圖利用輿論來拉攏中東歐國傢反華的做法終會失敗。
的確,合作共贏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一切想要制造地區沖突對抗的行為不得人心,最後必然會遭到所有人的唾棄和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