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4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0屆會議召開,中國常駐聯合國日貝瓦辦事處代表陳旭代表30多個國傢作瞭共同發言,呼籲在人權領域促進多邊主義,共同推動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古巴代表近70多個國傢在會上表態,譴責將人權問題政治化的行為,明確反對以人權為借口幹涉中國內政。
中國代表和古巴代表的觀點十分接近,那就是國際人權事業是世界各國共同推動的,如何界定人權問題,不應該隻有西方一個標準,而應該促進其實現多元化。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傢和地區,每個國傢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宗教信仰、歷史文化都不相同,在人權問題上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標準。
所以隻有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各國加強合作,才能推動國際人權事業的進步。
人權理事會成立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圍內加強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性質就決定瞭它不應該受到政治分歧的幹擾。
但在西方國傢的操弄之下,人權理事會成瞭他們污蔑、攻擊別國,幹涉別國內政的工具。
西方國傢經常指責中國國內存在的所謂“人權問題”,本質上就是在給那些極端主義、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分子打氣。這樣的行為,當然會被大多數國傢所唾棄。
事實上,西方國傢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態度是經常變化的,其中以美國為典型代表。
2006年人權理事會創立時,美國就拒絕加入;2018年,美國又以人權理事會對以色列存在“政治偏見”為由宣佈退出。
但在需要人權理事會的時候,美國又會把它捧上天。今年4月,由於所謂的佈恰鎮屠殺事件,美國聯合其它西方國傢在人權理事會上圍攻俄羅斯,最終取消瞭俄羅斯的成員資格。
在這個時候,人權理事會被美國美化成瞭維護世界人權的正義組織。美國一天到晚把“捍衛人權”掛在嘴邊,但卻把人權理事會視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遊樂場。
稍有不如意就退出,不但沒有任何大國擔當,而且還成瞭國際人權事業正常推進的最大障礙。可以這麼說,美國對人權理事會采取何種態度,完全取決自己的利益,與真正的人權並沒有任何關系。
自2006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立以來,中國就是其中的一員,這是聯合國大會大多數成員直接投票選舉產生的結果。
但美國一直對中國在人權理事會內的崇高地位不滿,幾乎每年都會發動其他西方國傢對中國進行污蔑,隻不過每次都是無功而返。
在人權理事會上圍攻中國等非西方國傢是美國的老傳統,不過近日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還幹出瞭更加聳人聽聞的事情。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日前宣佈,她在8月31日任期結束之後將不會謀求連任。原因很簡單,巴切萊特5月份對中國新疆進行瞭訪問,其客觀公正的發言觸怒瞭美國。
巴切萊特返回聯合國之後就被美國百般刁難,主要被指責沒有做好本職工作。隨後美國之音還到處放風,污稱巴切萊特“未能正確表述人權觀點”,並且聯合所謂的人權組織逼其辭職。
巴切萊特的遭遇,證明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已經嚴重幹擾瞭聯合國各個機構的正常運作。
巴切萊特擔任聯合國人權高專4年多,進行瞭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現在卻在美國壓力下被迫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與巴切萊特相比,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似乎要“幸運”得多。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譚德塞高度評價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號召全球其他國傢進行學習,因此被美國造謠污蔑。
在受到美國壓力之後,譚德塞對中國的態度大幅轉變,推翻此前的科學結論,又對中國堅持的清零政策進行公開批評,深得美國贊許,於5月25日順利連任。
由此可見,美國自己才是國際人權事業的最大禍害。他的“翻雲覆雨”,讓全世界人權事業憑空產生很多波折。
美國長期以人權衛士自居,問題是這個國傢每年都在全世界各地制造戰爭與動亂,造成大量平民流離失所。
自己國內槍擊案頻繁,包括老弱婦孺在內的大量民眾都生活在陰影之下,有何臉面對他國的人權事業指指點點,又有什麼資格去充當全球人權事業的裁判和警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