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國際上發生瞭不少大事,除俄烏沖突持續不斷外,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也出現瞭價格猛漲,供應不穩的問題。而這些原因,歸根到底都是美歐等西方國傢一手造成的。
但即便歐洲國傢也因此損失瞭不少利益,他們仍執意和美國組隊,並打算對中國展開一輪新的“對抗賽”。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15日披露瞭美歐一項“反華”計劃,即通過對發展中國傢提供資助,借口幫他們提升網絡安全的方式在這一領域排擠中企,從而達到打壓中國的目的。
需要註意的是,美歐此次打算資助的目標都是原本就渴望中國資助的國傢。
所以很明顯,美歐這是想撬中國的“墻角”,搶中企的“飯碗”,就和美國當初對英法等國施壓,讓他們將華為踢出本國5G建設項目一樣。
美國相關官員表示,這一計劃的初步項目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進行,目標地區在非洲或者拉丁美洲。毫不意外的是,“防禦某些國傢發起的網絡攻擊”再次成瞭他們的擋箭牌。
對於這一點,歐盟官員直接點名瞭中國,稱中國技術可能會造成所謂的數據安全風險
似乎是為瞭增加自身言論的可信性,這位官員舉例華為,稱其部分產品存在“內置缺陷”,而這會被用於“間諜活動”。
其實類似的言論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為瞭抹黑中國,打壓中國的電信網絡發展,西方國傢已經使出渾身解數。
比如美國從去年開始,就在動用國傢權力對在美中企施壓,用各種理由逼它們退出美國市場。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在今年3月份將中國電信美洲公司和中國移動國際美國公司拉入“黑名單”。
而早在去年3月,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5傢中企就已經被美國政府關進瞭“小黑屋”,截止目前,美國這份所謂“威脅國傢安全”的電信設備和服務供應商名單已經有7傢中企。
不過客觀來說,即便失去美國市場,相關領域的中企也依然發展得很好,因為我們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並不僅限於美國這一個地方。
除開美國,我們還在歐洲、非洲、拉美以及東南亞等地積極開拓業務,打出瞭知名度。事實證明有些東西還是得憑實力說話的,你要是真的好,別人想舍棄都難。
到現在為止,英法德等歐洲國傢,甚至是帶頭發起華為禁令的美國自己都還在使用相關中企的設備產品。
從政府單位到國內大中小企業,都無一例外地在持續與中企合作,或直接或間接,或明面上或背地裡,那些外國企業總是在想盡辦法越過政府劃定的紅線購買中企設備。
英國前商務部長凱佈爾還在日前爆料,稱倫敦選擇禁用華為設備和所謂的“國傢安全”根本沒有關系,而是因為美國施壓做出的無奈之舉。
他還強調,使用華為設備不會給英國造成任何風險。
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聽出幾點弦外之音。
第一,中企設備沒問題;第二,中企在西方市場被排斥全是美國搞的鬼;第三,英國正在使用並且想繼續使用中企網絡通訊設備。
所以顯而易見,此次美國和歐洲謀劃的新一輪“對抗中國”的計劃,沒準又要“夭折”。之所以這麼說,一方面是因為美歐內部不夠團結,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選定的目標國傢並不可能完全配合。
首先,無論是非洲還是拉美國傢,都逐步認清瞭美國的真面目,與美國合作他們可能連自身既得利益都不一定能保全,但與中國合作,他們賺錢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尤其是近段時間拉美國傢掀起的反美浪潮,預示著美國霸權已經失效,尤其是在美國自己劃定的“後院”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瞭。
至於非洲,雖然地區發展稍顯落後,但這不代表他們看不清時勢,畢竟中國對他們的幫助是實打實的。
其次,原本美歐計劃資助的那些發展中國傢就是想讓中國去搞投資的,這說明他們從一開始的首選就是中國而非西方,原因已經不必多說,大傢懂得都懂。
所以不管美歐這回搞出多麼大的動靜,最後的結局似乎已經註定。當然瞭,這並不代表我們能高枕無憂,因為不確定因素還是很多的。
因此相關中企還是要提高警惕,在進行海外投資項目的時候要擦亮雙眼,謹防出現此前“花錢買教訓”的慘痛經歷。
而我國相關部門也應該出臺相關政充分保障中企的合法權益,《反外國制裁法》該用還是得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