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淡水魚,因為適應性強,所以分佈極廣,因為繁殖力強,所以哪哪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鯽魚。
也正因為此,鯽魚似乎也是很多釣魚人眼中,最容易釣的魚,但是這個觀點,是有一定誤區的。
在天氣較冷、較熱,水中溶氧較差等極端情況出現時,鯽魚因為體型小,受到的影響非常大,反而魚口非常差。
所以,老鳥們往往會將鯽魚的魚口,視為漁獲得晴雨表,如果鯽魚的魚口不錯,往往其他魚的魚口也不會太差,反之,鯽魚的魚口都寥寥瞭,那其他魚的魚口也一定不咋地。
到瞭盛夏,氣溫高、水溫高、氣壓低、溶氧低,天時就不太適合釣魚,鯽魚的魚口自然也不怎麼樣,但是,這並不代表著盛夏就不能釣鯽魚,對老鳥來說,夏天雖然天比較熱,體驗感比較差,但是,隻要做到瞭以下這三點,連桿中鯽魚,也並非什麼難事。
第一點、選擇合適的釣深
所謂釣深,其實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就是鉤餌距離水面的距離,第二重意思,就是釣點的水深。
咋一看,兩重意思都差不多,其實不然,鉤餌距離水面的距離,並不能等於水深,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不同的水深,有兩個重要的參數值是不一樣的。
一是溶氧,二是水溫,水的密度較大,不同的水深,溶氧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在夏季,以3.5~4米為界限,4米以內的水深,溶氧相對充沛,4米以上的水深,溶氧比例呈斷崖式下降。
而不同水深的水溫,也是不一樣的,大體來說,水越深,水溫越低,水越淺,水溫就越高。
因此,即便氣溫較高,我們在選擇釣深的時候,也一定要兼顧溶氧和水溫的考量,在這裡,不妨給大傢一個小建議。
在找底時,鉛墜入水後不要著急提出水面,在水中放置大約10秒,再提出水面,將鉛墜放在手心,隻要不是過於冰涼,說明水溫就比較合適。
至於具體水深,流水不要超過1.8~2米即可,靜水不要超過4米的水深,基本上溶氧都能滿足誘魚需求。
第二點、窩料和釣餌的味型和狀態
鯽魚口臟,什麼都能吃,什麼都可以吃,所以在很多釣友的認識中,釣鯽魚的窩料,是不需要太過於講究的。
在正常情況下,這種認知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在天氣比較極端的時候,鯽魚對食物的味型和狀態要求都會發生一些變化。
首先是窩料,在正常情況下,淡引濃釣是常態,也是最容易誘魚進窩的垂釣思路,即窩料相對素淡一些,釣餌相對濃一些。
但是,天氣比較極端的時候,本來魚就食欲不振,窩料太濃,誘魚效果就很糟糕瞭,所以,濃引淡釣就是最好的選擇瞭。
所謂濃引淡釣,是指窩料不妨濃鬱一些,哪怕會招惹小魚鬧窩也無所謂,隻有進窩的魚多一些,使用素淡一些的釣餌,才會吸引進窩的魚的咬鉤欲望。
在配置窩料的時候,適當地使用一些小藥,能讓窩料的誘魚更加出色,在這裡,推薦一下垂心者的鯽魚藥酒,味型香濃,但是不刺鼻,唯一的缺點就是入水後,很容易招惹小魚進窩。
第三點、調釣和魚情的配合
釣鯽魚到底要釣靈還是釣鈍呢亦或者是不靈不鈍呢?真正的老鳥重來不會對這個問題給任何肯定性的答案。
鯽魚的個體小,受外界影響的影響極大,不管是水溫、溶氧,亦或者別的什麼原因,都會導致鯽魚的魚口發生變化。
比如有大魚進窩,比如有肉食魚路過,再比如周邊環境的聲音突然變大,零零總總,原因無數,很難用一個固定的規律去歸納。
所以,我們在釣鯽魚時,調釣法和魚情是結合在一起的,從守底釣鈍開始找口,基於此,再根據魚情好不好來調整。
魚情好,可以不做調整,魚情不好,不妨釣靈一些,如有必要,甚至可以釣離底,打全水層,然後隨著魚口變差,再慢慢地偏鈍一些,甚至極鈍,直到下一次魚口爆發。
可以這樣理解,釣鯽魚時,調釣不說一直在變化,但是也絕對不能一成不變,魚情的影響至關重要。
總結
進入夏季之後,高溫對魚影響是非常明顯的,魚情也出現瞭兩極分化,小雜魚紛擾不休,大魚完全不給口,鯽魚就成為我們很不錯的選擇。
但是,鯽魚在高溫之下,雖然不像冬季一般,行動遲緩、魚口極差,但是,想要暢快地釣個痛快,也不是很輕松。
以上三點,並不具有指向性,但是必須有較高的實戰經驗和技巧,才能做到位,而隻要做到以上三點,即便氣溫再高,釣到魚,真是一點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