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跟隨美國瘋狂反華,自砸飯碗的澳大利亞已經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制,經濟領域損失慘重,已經快撐不下去瞭。
僅留學教育這一塊,澳大利亞一年的損失就高達225億澳元(約1063億元人民幣),與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收益相比,幾乎就是“腰斬”。
而中國留學生在這裡面的影響又不容小覷,因此澳高校紛紛急眼,跳出來對澳政府喊話,要求改善對華關系,他們同時還呼籲中國學生盡快返回澳大利亞繼續學業。
但要知道的是,兩國矛盾如果解決不好,澳高校喊破噪子都沒用。澳大利亞要是想恢復中澳貿易關系,那首要前提就是承認並改正錯誤,否則一一切嘗試都是徒勞。
搭乘中國“經濟快車”讓澳大利亞在過去30年裡賺瞭個盆滿缽滿,成為西方國傢中極為罕見地沒有出現經濟下滑的國傢。
然而近年來在美國的挑唆下,澳大利亞一門心思地在人權、南海等諸多問題上踩線越界,對中國指手劃腳,中澳關系由此惡化。
總的來說,兩國關系跌至冰點,完全是澳大利亞咎由自取,澳政府本應認清錯誤,糾正在對華關系上的錯誤言行,才有可能讓兩國關系逐步回暖。
然而澳政府卻將怒火撒向瞭在澳的中國留學生,屢屢發生針對中國留學生的惡劣事件,蓄意制造對立情緒、引發矛盾,讓中國留學生寒心不已,再加上新冠疫情的緣故,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離開澳大利亞。
撇開兩國現在的經貿關系不談,僅就中國留學生重新返澳這件事情來看,澳政府必須處理好兩個問題,這是中澳繼續任何合作關系的首要前提。
第一個問題,就是對於澳大利亞來說,無論是政府官方還是民間層面,當然也包括新聞媒體,對中國留學生都不應該抱有“傲慢與偏見”。
他們必須放棄對中國的仇視與敵對,不再渲染任何形式的“中國威脅論”,不得再肆意抹黑中國形象,對各種形式的種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給予堅決的打擊。
這件事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中國留學生對澳大利亞社會經濟發展,可以說是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壯大,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出國門,進行留學深造。
再加上華人向來有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聚焦的傳統,比如澳大利亞的華人、華僑就達到61萬人,這使得很多中國人在出國留學時選優選澳大利亞。
據官方統計,自2001年以來,中國一直都是澳大利亞國際留學生最大的生源國,每年在澳留學的中國人超過20萬。
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對澳大利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瞭巨大的助力。
澳大利亞能夠成為南半球最發達的國傢,位列“全世界十大經濟體”之後,穩居第11位,可以說華人和中國留學生的貢獻,實在是功不可沒。
既然想讓中國留學生重返澳大利亞,那麼澳大利亞至少要讓包括中國在內的亞裔學生感受到誠意。
比如在澳大利亞學習期間,他們的安全是能夠得到保證的,能夠擁有最起碼的人權、尊嚴和學習環境。如果這件事解決不好,任憑澳大利亞怎麼做,中國留學生最多都隻能持觀望態度。
第二個問題,就是針對澳大利亞的新政府,他們必須與前任政府的所作所為,來個徹底的一刀兩斷。
相信澳大利亞的民眾深有體會,盡管其政府為抱緊美國大腿充當瞭反華急先鋒的角色,但當澳大利亞面臨困境的時候,美國並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是出手撿漏,搶占中國市場。
澳大利亞想和以往那樣成為留學生的“樂園”,那麼此前那些對中國留學生的限制和打壓政策,就必須徹底地取消。
澳政府應該明白,中國留學生的離開,並不隻是讓澳大利亞的高校變得空蕩蕩那麼簡單。大量中國留學生的離開,讓澳大利亞面臨著與全球人才庫脫節的嚴重後果。
澳大利亞急需的工程師、全科醫生、IT和網絡專傢等很多崗位,同樣離不開中國留學生畢業以後的參與。
因此,中國留學生的離開對澳大利亞而言,除去肉眼可見的直接經濟損失以外,對其產業技術鏈以及國傢科技競爭力也是一記重創。
如果澳大利亞繼續說一套做一套,隻想賺中國的人民幣,卻不思悔改繼續對中國暗下黑手,那麼澳高校聯盟的喊話,註定是徒勞。相比於花言巧語,我們更看重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