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夏至到瞭,今年哪天入伏?今夏的雨水多不多?看看夏至諺語咋說的
6月21日就要迎來另外一個節氣——夏至瞭。
作為夏季的第4個節氣,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有些人認為“夏至”就是夏天到瞭的意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在陳希齡所編著的《恪遵憲度》一書中對夏至的解釋是:“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之名由此而來。
在夏至節氣這天正午時分,太陽幾乎是直射狀的,而在北回歸線會出現短暫的“立竿無影”的奇景,並且在這一天也是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的一天。
既然夏至節氣到瞭,今天就給大傢來分享5句和夏至相關的諺語,不知道大傢聽說過哪些呢?
①夏至三庚數頭伏。
每年到瞭夏至節氣的時候,這句諺語就會被人提起,因為到瞭夏至節氣以後,馬上就要開始入伏瞭,即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是假就要來瞭。
但是入伏的時間每年都是不一樣的,並且也不是隨便哪一天。古人對於哪一天入伏,就提出瞭一個標準,也就是這句諺語。
它的意思是說夏至節氣到瞭以後,第三個庚日就開始入伏瞭。其中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
在今年的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在7月16日,而且因為夏至和立秋之間就有5個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一共有20天,所以今年的三伏天一共是40天,這樣算下來今年的三伏天就是“加長版”的。
②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有雨應秋早。
說完瞭今年哪天入伏,再來看看今年的三伏天熱不熱。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就是三伏天,尤其是中伏和末伏是最熱的。
而之所以夏至的時候不熱,等到瞭三伏天才熱。那是因為夏至這天雖然日照時間最長,可是從這一天以後每天太陽吸收的熱量要比釋放的熱量多,因此每天都會有一定熱量積存下來,時間長瞭到瞭三伏天的時候就達到瞭峰值。
至於三伏天到底熱不熱,也可以從夏至節氣這天的天氣來進行一下預測。前面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節氣這天一滴雨沒有下,那三伏天就會比較悶熱。
而夏至節氣這天如果下雨瞭,那秋季就來得早,也就是說炎熱不會持續太久,這個夏天很快就過去瞭。
③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熱。
今年在我的傢鄉湖南這邊,好多人都說都已經夏至節氣瞭,怎麼天氣還如此的涼快,一點夏天的跡象也沒有。
而村裡有些老人就說瞭“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熱”這句諺語,相信不用我說,很多人也知道它的意思,說的就是不到冬至節氣,不知道這個季節到底有多冷。而不到夏至節氣,也不能下結論今年的夏天就不熱瞭。
因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是冬至節氣後的“數九寒天”,而最熱的時候就是夏至節氣後面的“三伏天”。隻有過瞭三伏天以後,才能確定這個夏季到底有多熱瞭。其實這句諺語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並且也是很有道理的。
④夏至一場雨,一滴值千金。
這句諺語也凸顯出瞭農民對夏至節氣期間降雨的渴盼,它的意思是說在夏至節氣這天下雨瞭,哪怕是一滴雨也能價值千金。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到瞭夏至節氣的時候,許多的老農民都很在於夏至節氣這天有沒有下雨的原因。
其實在夏至節氣的時候,無論是南北方都已經進入到瞭夏季,而這個期間的溫度高、日照時間長,而作物的生長也很旺盛,同時它們對雨水的需求量就較大,因此降雨瞭對生長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在有些地方就有瞭“夏至雨點值千金”的說法,其實它和前面所說的諺語意思是一樣的。
⑤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在農村一些懂得看天氣的老人就常說,夏天的雨水多不多,從夏至節氣這天就能看出來瞭。如果夏至節氣這天是大晴天,那預示著後面的雨水偏少,可能夏季主要是以晴天為主,容易出現旱情。
但是如果夏至節氣這天下雨瞭,那後面的雨水就很豐富。“夏至落雨十八落”,說的就是會連著下十八天的雨。當然瞭這個十八是一個虛數,隻是形容下雨的日子多,甚至一天就會下幾場雨。
其實古人這句諺語也是有幾分道理的,因為夏至節氣以後地面受熱強烈,而空氣對流也很激烈,就容易出現雷陣雨天氣。
一般夏至節氣以後,降雨明顯增多瞭,在南方地區汛期就到瞭,局部地區會出現暴雨天氣,這樣就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結束語
夏至節氣就要到瞭,意味著最炎熱的三伏天也就要來瞭。如果你想要提前瞭解一下今年夏季熱不熱,雨水多不多,不妨多關註一下夏至節氣這天的天氣情況吧。
雖然這些諺語未必百分百準確,但都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參考價值也是有的,要不然也不會流傳至今瞭。
各位網友,你們還知道哪些夏至節氣的諺語呢?也歡迎大傢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