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公佈數據,5月中國進口原油總量,同比增長11.8%,其中從俄羅斯進口原油銅去年增長55%,一舉超過成為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瞭西方媒體的高度關註,畢竟中俄外交關系就擺在那裡,如果雙方貿易合作再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那對美國等西方國傢而言無疑是個“壞消息”。
在他們的眼中,中俄向來是“政熱經冷”的狀態,不過這一現象在近幾個月出現瞭明顯的變化。而俄羅斯這回之所以能夠超過沙特,成為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
第一,受俄烏沖突以及西方國傢制裁的影響。
俄烏沖突以來,西方國傢不斷對俄羅斯施壓,對其經濟、科技等多個領域實施瞭多達六千餘項的制裁,其中就包括禁止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
所以在俄烏沖突的大環境下,俄羅斯方面不得不重新選擇買傢,而放眼望去,亞洲市場顯然是俄羅斯的不二選擇。
那麼說到亞洲市場,中國是必然不能被忽略的。在中俄關系本就十分融洽的前提下,和中國加強能源貿易對俄羅斯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中俄兩國本身在這方面也有著天然的決定因素,那就是雙方的供求量。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能源大國,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其石油儲備位居全球第八位,同時能源貿易在俄羅斯的經濟體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占到瞭俄羅斯全年CDP的30%。
而中國,不僅是一個典型的能源進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快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傢,因此中國對於能源的需求量可想而知。
中俄兩國的自身條件已經給彼此的能源合作奠定瞭堅實基礎。
據悉,中國同俄羅斯簽署瞭25年,價值2700億美元的原油協議。此舉不僅解決瞭俄羅斯能源出口的難題,也解決瞭中國原油供應的問題,真可謂是實現瞭“雙贏”的目的。
第二,中俄或許是有意改變此前“政熱經冷”的局面,給兩國的經濟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
中俄關系正在走向一個新的臺階,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在軍事,科技,經濟等多個領域建立瞭牢固的中俄戰略發展夥伴關系。
同時,中俄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全球治理等問題上也達成瞭高度共識,可以說中俄加強合作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當前這個時代,中俄兩國幾乎面臨著同樣的挑戰,那就是來自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傢同盟的威脅。對於中俄,美國向來是想“除之而後快”的。
近期美國的種種舉動已經足以表明,拜登政府正在將反俄遏華兩大戰略合二為一,準備同時解決自己的兩大“假想敵”。
美國通過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打壓,企圖通過戰爭拖垮俄羅斯。同時,他們又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在涉港、涉疆、涉臺等問題上不斷發表錯誤言論,踩踏中國“紅線”。
為瞭進一步打壓中國,拜登政府正在極力拉攏周邊國傢,企圖故技重施,通過“烏克蘭模式”阻止中國的崛起。
正是基於以上觀點,才能讓中俄在美國的“圍追堵截”下“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有句老話說得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更何況中俄本就是經歷瞭時間考驗的堅實夥伴,中俄團結合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中俄的強強聯手,必然會進一步動搖美國霸權。
因此在中俄關系不斷交好的同時,也引來的西方國傢的擔憂,其中反映最大的便是美國。
美國認為、中俄關系是對“美國優先”的遏制,同時也是對“美國在全球地位”的挑釁。顯然, 美國對自己的“不受歡迎”心知肚明,對中俄實力的認知也完全正確。
中俄作為兩個核大國,同時又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不論是從軍事實力出發,還是從國際影響力出發,都是美國不能夠忽視的存在。
總得來說,中俄合作加強在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在經濟上,雙方可以“各取所需,實現真正的互利共贏。在軍事上,也可以打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部署,阻止其“稱霸世界”的野心。
這對於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預見,如果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美國霸權主義將不復存在,世界終究是以“多邊主義”為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