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以來,由於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署瞭安全協議,導致太平洋島國得到瞭國際社會的強烈關註,也間接影響瞭地區政治格局。
根據澳大利亞媒體的報道,太平洋島國論壇國傢元首會晤將於7月中旬在斐濟舉行,但包括中國、美國、日本、英國等在內的21個國傢都被排除在外,不能參加峰會,也不能舉行傳統的面對面會晤。
出現這樣的局面,有兩個重要原因。
首先,肯定是地區“領袖”澳大利亞在背後采取瞭不少的小動作。南太平洋地區除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實力非常弱小的島國。
2000年的比克塔瓦宣言在某種形式上授予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本地區“維穩”的權力。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之後,澳大利亞明顯加強瞭對本地區小國的控制。
對澳大利亞而言,新西蘭實力稍弱,並且無意與自己爭奪地區領導權,那麼把中國、美國等域外大國排除出太平洋島國論壇,澳大利亞在本地區“一傢獨大”的地位就會更加穩固。
其次,把域外大國排除在外,也是太平洋島國自身的意願。
太平洋島國雖然實力都比較弱小,但地理位置卻比較重要,是不少域外大國爭奪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關鍵地區。
最近這些年隨著全球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導致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傢紛紛前來與中國爭衡,加深瞭太平洋島國對地區局勢的擔憂。
客觀來說,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發展關系,更多地還是從經貿和商業角度來考慮的,這是中國國際影響力增強的一個外在表現。
但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卻不斷渲染中國在本地區活動的“軍事意義”,而且還臆測中國在與澳大利亞爭奪所謂的“後花園”。
如果幾個大國在本地區進入對峙狀態,對這些實力弱小的島國來說將是滅頂之災。事實上,就連澳大利亞在本地區的特權,太平洋島國也深感不滿。
但太平洋島國自身實力太弱,不少國傢連軍隊都沒有,一場臺風或者地震都有可能導致亡國。而澳大利亞畢竟是距離他們最近的一個大國,是搬不走的鄰居。
因此太平洋島國對澳大利亞將自己看成“後花園”的霸權主義行徑並沒有什麼辦法,隻能暫時接受現實,承認澳大利亞在本地區的領導權。
中國是真心做生意的,但太平洋島國既懼怕澳大利亞的壓制,又不想讓美國尾隨中國而至,那就隻能暫時把域外大國拒之門外瞭。
總得來說,在可預見的范圍之內,澳大利亞在本地區的影響力和領導力都不會被削弱。
在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之後,澳大利亞加強瞭對本地區小國的控制,同時還借助太平洋島國論壇這樣的地區合作機制。
能夠把中美等國排除在外,可見堪培拉對這些國傢的影響力的確不容忽視。
既有本地區最強大的國力,又有地利之便,澳大利亞自然是不會將自己眼中的“後花園”拱手送人。
但要知道的是,澳大利亞這樣的動作,並不能阻斷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往來。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假如澳大利亞真的盡到瞭本地區領袖的責任與義務,所羅門群島等國傢何須借助中國這樣的外力?
他們越過澳大利亞,加強與中國的經貿聯系,本身就說明他們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合作並不像想象中那樣緊密。
澳大利亞是個深受西方殖民主義思潮影響的國傢,對於太平洋島國這樣的所謂“後花園”,他們向來都是隻管掠奪,不管建設。
太平洋島國雖然面積較小,但也非常渴望發展經濟,也想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在遇到火山、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影響時,他們也希望獲得更強的自主應對能力,而不是等著澳大利亞救援。
但跟其它殖民主義國傢一樣,澳大利亞對幫助小國發展並沒有多少興趣。這種天生的傲慢,就是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持續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次太平洋島國論壇峰會雖然把中美等國排除在外,但從長遠來看,太平洋島國仍然要在經濟領域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是來索取的,美國是來攪局的,其他西方國傢是個湊熱鬧的,隻有中國是真心實意來搞建設的。
澳大利亞在背後采取的那些小動作可能會在短期內收到效果,但除非他像中國一樣,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太平洋島國展開合作,否則不可能削弱中國在本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中國從來不會幹涉太平洋島國的內政,也不會用“後花園”這種19世紀殖民主義的詞匯來形容21世紀的國際關系。而澳大利亞,他做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