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即將進行為期5天的歐洲之行,先後參加G7峰會和北約峰會。
美國白宮國傢安全委員會事務協調人柯比公開表示,G7會議和北約峰會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應對西方國傢面臨的共同挑戰,其中就包括來自中國的挑戰。
事實上,近日西方媒體已經曝光瞭北約峰會的部分議程,其中就包括“北約如何應對中國上升的影響力”。
針對這種情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一針見血地指出,北約是冷戰產物,是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工具。它已經搞亂瞭歐洲,不要再試圖搞亂亞太、搞亂世界。
北約當初成立時宣稱自己是“防禦性組織”,目的是應對“蘇聯威脅”,如今冷戰早已結束,蘇聯早已解體,北約這個全球最大軍事聯盟應該消失才對。
然而事實是這個組織還在不斷東擴,也正是因此才引發瞭烏克蘭危機的爆發。重要的是,在中國逐漸崛起之後,北約又想將黑手伸向亞太地區,伸向中國。
據外媒報道,此次北約峰會預計將提出針對中國的新“戰略政策”,上一次北約更新所謂的“戰略概念”還是在2010年,當時完全沒有提到中國。
而這一次,北約不但把中國當成瞭主要的戰略對手,還拉攏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個亞太國傢參加北約峰會,執意推進北約的全球化。
這個從成立開始就帶有極強擴張主義色彩的軍事組織,已經成為瞭全球和平與穩定的最大障礙。
到目前為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已經在中國周邊構建瞭一個龐大的反華包圍圈,試圖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共同反華。
在亞太地區有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美國的盟國,另外再加上與美國眉來眼去的印度,或許在美國看來,自己對付中國已經是勝券在握。
美國的如意算盤打得很響,但他的這些規劃也隻是看上去很美好而已。
現在的中國已經非20年前可比,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中國與美國都已經沒有瞭檔次上的差距,中國追平甚至超越美國隻剩下時間問題。
而且美國在亞洲拉攏的這些國傢也不一定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比如印度雖然參加瞭美日印澳四國機制,但自主性更強,並且更在乎經濟議題而不是安全議題。
澳大利亞、新西蘭位置太偏,與中國之間隔著東南亞,在圍堵中國方面難堪大用。
韓國雖然在北約首次設立代表處,成瞭所謂的北約“準成員國”,但他與中國每年有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額,與日本則存在難以解決的歷史問題,很難與日本形成合力圍堵中國。
也就是說,美國在亞洲拉攏的這一幫狐朋狗友中除瞭日本最忠心之外,其他的都起不到關鍵作用。
尤其是美國試圖禍水東引,讓北約進入亞太地區的計劃,直接遭到瞭本地區大多數國傢的強烈反對。
東盟國傢歷來與中國關系友好,堅決反對在中美兩大強國之間選邊站。2021年美英澳三國聯盟試圖把核潛艇引入澳大利亞,就遭到瞭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傢的強烈反對。
在前段時間的香格裡拉對話上,印尼國防部長更是公開將中國稱為反帝先鋒,呼籲其他國傢尊重“中國復興”。
因此美國和北約遏制中國的計劃,看上去氣勢洶洶,但實際上卻有著極大的阻力。
要想遏制中國這個快速崛起的大國,首先自身要有非常強悍的實力,但現在的美國已經有點兒力不從心瞭。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場小規模的烏克蘭戰爭,就為美國帶來瞭原材料短缺、油價暴漲、通貨膨脹飆升等各種問題。
想要對實力遠遠超過俄羅斯的中國發動全方位圍堵,美國隻怕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這樣的代價甚至會終結美國的霸權,而沒有瞭美國這個主心骨,其他蝦兵蟹將自然也會做鳥獸散。
因此不難發現,美國遏制中國的舉動根本就是不得人心的。美國一天到晚渲染的所謂“中國威脅”,世界上大多數國傢並沒有什麼感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幹涉別國內政、真心幫助別國發展的中國。
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北約的全球化,已經讓一些發展中國傢想起以前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瑟瑟發抖的日子。
與中國合作,能夠得到更和平的發展環境和更多的發展機遇;跟隨美國反華,則會把自己國傢綁在美國戰車上,整個國傢將永無寧日。
哪一種選擇更穩妥、更有前途,相信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國傢都能分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