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孤立、圍堵俄羅斯,美國總統拜登幾乎是逢會必提“反俄”。此前在佈魯塞爾發表講話時,拜登就表示,除非烏克蘭也得到“觀察員”身份,否則就不應該在巴厘島看到俄羅斯的身影。
波蘭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對外宣稱如今已具備瞭取代俄羅斯參加G20峰會的資格。
然而近日歐盟傳來消息,馮德萊恩主席代表歐委會發聲,當著拜登的面表示不希望將俄羅斯總統普京排除G20外。
而作為東道主的印度尼西亞此前也不顧美國反對,作出瞭邀請普京參加峰會的決定,對此中中國已經明確表態,支持印尼向俄羅斯遞邀請函。
這一周的歐洲可謂是熱鬧非常,北約、歐盟以及G7峰會輪番在歐洲上演。盡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試圖以此來展示西方國傢的團結,但結果卻大失所望。
因為包括德國、荷蘭、塞爾維亞在內的很多歐洲國傢在有關俄羅斯、中國的議題上,都與其有著不同的主張。
那麼拜登制止俄羅斯的提議,為何會遭到歐盟以及東道主印尼的接連反對?以下三個因素,或許能夠為我們找到答案。
首先,歐洲對俄羅斯的抵制,是有限度的。
由於歷史上的因素,歐洲國傢對於俄羅斯的情緒向來比較復雜,既對俄羅斯的強大深感忌憚,又無法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系,特別是在能源、糧食等多個領域更是如此。
現如今俄烏沖突就是最好的佐證。在美國為首的北約施壓之下,包括德、法等歐洲國傢不得不改變立場,以向烏克蘭提供支援、制裁俄羅斯的方式來擺明立場。
但這並不意味著歐洲國傢完全唯美國馬首是瞻,也不意味著歐洲在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上是鐵板一塊。
相反,大西洋把歐洲與美國隔開,而歐洲和俄羅斯卻是山水相連,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俄烏沖突體現得最為明顯,無論是俄羅斯切斷能源管道還是烏克蘭蜂擁而至的難民,對歐洲各國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歐洲在這一點上看得相當明白,這也是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保持在一定限度內的原因。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談及此事時就準確無誤地告訴外界,暫時不會考慮向俄羅斯追加制裁。
其次,世界各國都已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
近年來,包括歐盟、集安、上合等組織都有擴員的趨勢,特別是G7,很多時候舉行的峰會也都會邀請其它國傢參加。
G7成立初期,7個發達國傢占據全世界經濟總量的80%,但現在隻有原先的一半。隨著世界新興經濟體的蓬勃發展,G7所占份量大概率還要逐年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隻是協調發達工業國的G7既然想越管越寬,那就勢必需要邀請其它國傢參與。對於金磚國傢而言,同樣如此。
美國為達到消弱俄羅斯的目的而對俄羅斯進行的經濟制裁、政治孤立以及用烏克蘭削弱俄羅斯國運,從本質上來說是與多元化發展趨勢相違背的。
當今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美國想要施壓東道主印尼,不允許俄羅斯出席G20是相當無理的行為,G20本身就有俄羅斯的一席之地。
在談到11月份將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G20峰會時,印尼總統佐科認為,召開二十國集團峰會的當務之急是討論全球經濟復蘇,那麼解決好新冠疫情以及俄烏沖突就是首要任務。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一直在向各國施壓,要求他們與自己保持一致步調。但包括中亞國傢以及世界絕大多數新經濟體在內,都不願意加入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列當中。
最後,普京是否出席G20,就目前來看不確定因素增多,導致事情的發展充滿變數。
在俄烏沖突發生之前,可能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會讓全世界各國都受到波折。
油價高企、糧食短缺、金融危機、通貨膨脹,就連試圖收割戰爭紅利的美國和歐洲國傢也都被俄烏沖突反噬,各自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考慮到峰會是在11月份舉行,到時俄烏雙方是持續擴大還是得到瞭和平解決都尚未可知,所以當下談這件事有些為時過早。
至於歐盟委員會主席為什麼要公開和拜登唱反調,希望普京順利出席G20峰會,恐怕一方面是出於歐盟利益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知道這件事情還有很多變數,但這並不妨礙她去充當一個老好人。
說白瞭美歐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其實很多,表面看似一團和氣,暗地裡各自都不知道在打些什麼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