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開幕當天,俄羅斯國傢航天集團公司發佈瞭7張衛星圖,包括北約峰會舉辦地馬德裡展覽中心的會議中心、美國白宮、五角大樓、英國國防部、德國國會大廈、法國愛麗舍宮以及佈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大樓。
俄羅斯方面表示,這些地方都是支持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的“決策中心”。按照俄羅斯目前的軍事實力,他的確有能力對這些西方進行遠程打擊,不過發生這件事情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是這樣的能力中國、美國也具備,這屬於大國間的一種平衡,不會被輕易打破。
其次,這一次北約峰會,西方國傢會把俄羅斯和中國列為主要的“敵人”和競爭對手,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所以俄羅斯方面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應對來自北約的威脅,而不會真的對北約的要害部位進行攻擊。
北約的擴張,的確讓俄羅斯坐立不安。就在北約峰會召開前的最後一刻,土耳其、瑞典、芬蘭達成三方協議。
瑞典和芬蘭答應瞭土耳其開出的解除武器禁運、承認庫爾德工人黨為恐怖組織、停止支持居倫運動等一系列條件,土耳其則支持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
瑞典和芬蘭距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第一大城市聖彼得堡都非常近,同時還扼守著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出海通道,他們加入北約後,俄羅斯的安全形勢將進一步惡化。
而這正是美國想要的結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都是美國重點經營的地區,美國在這裡投註瞭大量的精力和資源來對抗俄羅斯。
但現在美國已經把中國當成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逐漸把各種資源向亞太地區集中,所以他們迫切需要一個更加強大、更有執行力的北約來穩住歐洲局勢。
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將會對俄羅斯心臟地帶造成直接威脅,同時美國還通過居中調解,暫時擺平瞭北約內部“刺頭”土耳其。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北約的擴張欲望將會變得更加強烈,給俄羅斯帶來的壓力也會更大。
值得註意的是,這一次的北約峰會,對中國也是一個壞消息。
經過烏克蘭戰爭,北約國傢的內部分歧大大減少,有這樣的一個強力機構對付俄羅斯,美國就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和精力來到中國周邊地區進行各種破壞。
美國一方面對烏克蘭進行強力支持,利用烏克蘭戰爭來消耗俄羅斯,使其無法脫身;另一方面又拉攏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的生存空間。
整個過程中,美國並沒有付出多少精力,這就意味著他在短期內不可能改變把中國當成主要對手的政策。
北約看上去離中國比較遠,但在這一兩年處處與中國為難。北約越強大、越團結,中國受到美國的壓力便越大。
除此之外,北約的亞太化、全球化已經成瞭一個肉眼可見的事實。
這一次北約峰會,美國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個域外國傢都拉瞭進去,雖然他們短期內不會成為北約的正式成員,但一個亞太版的北約已經呼之欲出瞭。
利用北約這個平臺,美國會進一步整合亞洲盟友,在臺海問題上的動作也會越來越出格,越來越具有挑釁意圖。對此,中國必須要提高警惕。
北約是一個從冷戰時期存活至今的擴張主義軍事集團,上世紀90年代蘇聯集體、東歐劇變,俄羅斯被西方國傢搞出來的“休克療法”折騰得奄奄一息。
普京上臺後才稍微恢復瞭一些國力,但仍然難以與強大的北約單打獨鬥。實際上,在目前的歐洲,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能夠給西方國傢的安全帶來致命威脅。
這一點美國心知肚明,因此他們此前把主要精力用在瞭所謂的反恐戰爭上。
現在美國把中國當成瞭“第二個蘇聯”,要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圍堵,至於歐洲,有北約就足以壓得住場子。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美國加強北約的力量,促進北約內部團結,表面上是為瞭對付俄羅斯,實際上的重點卻是為瞭在西太平洋對付中國。
在美國看來,中國是個更強大的戰略對手,因此他們需要赤膊上陣,用盡一切辦法來阻擋中國崛起。
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美國不可能被一場烏克蘭戰爭分散精力,他也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印太戰略”。
未來幾年時間裡,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對抗將會更加激烈。
中國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等友好國傢的合作,同時大力推動國內的產業升級,降低對西方國傢的依賴,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