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JTBC電視臺報道,韓國政府近日提出一個“脫華論”。他們宣稱“通過中國實現韓國出口經濟繁榮的時代已經結束”,為此韓國將實行替代方案,轉而加大與歐洲的合作。
面對韓國政府提出的“替代方案”,不少韓國民眾表示十分擔心。
因為中國是韓國目前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傢,韓國實行所謂“脫中國”政策可能會對韓國的整體經濟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個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與當前韓國政府對華態度的轉變有關。在文在寅執政期間,中韓兩國合作是在不斷加強的,在經濟、外交等領域都取得瞭不小的成果。
但自從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上臺後,就在對華態度上出現瞭明顯的變化。
在近期的北約峰會上,韓國收到瞭請帖出席會議。很顯然,這使得韓國的政治天平進一步倒向西方。
韓國總統尹錫悅在參會之前曾對中國表態,稱參加北約峰會並不會對中韓關系造成影響。我國駐韓大使也在北約峰會前夕發聲,表示希望韓國能從現實和長遠利益出發,充當中美之間的“潤滑劑”。
但很顯然,韓國政府把這些善意勸誡當成瞭“耳旁風”,不僅一意孤行充當北約“亞太化”的“領路人”,現在還想在經濟領域和中國劃清界限,徹底投向西方的懷抱。
據悉,美國還在北約峰會期間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瞭三方會談。雖然時間隻有25分鐘,但很顯然他們該談的都談瞭,而且中國議題必定不會缺席。
但韓國同美國站在同一陣營對此前相對穩定的中韓關系來說,無疑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嚴重的話甚至會激化地區矛盾,造成緊張局勢。
而且要知道的是,尹錫悅政府充當美國的“反華急先鋒”,實行所謂的“脫中國”政策,最後受傷的隻能是韓國自己。
首先,韓國向來依賴中國市場,若是執行這一政策則會令其自身經濟遭受沖擊。
受俄烏沖突以及國際供應鏈的影響,韓國接下來可能會面臨物資短缺、物價上漲等一系列問題。
畢竟西方國傢早就出現這些情況瞭,韓國要是徹底將經濟合作的目光轉向歐洲,那必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數據顯示,去年中韓貿易額高達3600億美元,這不難看出韓國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與此同時,根據韓國LG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韓國的2250萬就業人口中約有150萬人從事對中國的進出口業務,這更加說明瞭和中國進行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要是韓國真的將會經濟合作目標徹底投向歐洲,那麼對於那些在中國投資的韓國企業來說,顯然是個不小的打擊。
據《2015-2016在華韓國企業白皮書》介紹,自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截至2015年上半年,韓國企業的對華投資件數為5.768萬件,占同期韓國對外投資件數(13.1512萬件)的37.2%;對華投資總額為500億美元,占同期韓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7.4%。
所以總得來說,如果韓國真的撤出中國市場,那麼造成的直接影響將是尹錫悅政府承擔不起的。
比如會出現經濟崩盤、物價上升等情況,大量韓國公司將被迫通過縮減人員的方式來求得自保,而這無疑會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員。
屆時韓國國內的情形勢必會和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傢一樣,尹錫悅政府的“脫華論”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要知道的是,韓國與英國、美國又有不同。英國雖然沒落,但是同韓國相比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盡管英國如今有大量的失業人員,但是其本身經濟體制依舊完善,恢復也相對容易。
韓國與美國就更沒有可比性,美國作為世界唯一一個軍事強國,僅靠出口軍火就能賺不少錢再加上美國石油資源也相對富饒,賺錢的門路並不少。
然而韓國在經濟方面與中國“脫鉤”之後卻是很難實現這一點的,他們依靠自身經濟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安頓國內失業人員,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盤活國內經濟。
更重要的是,雖然韓國政府提出瞭“替代方案”,即轉向歐洲市場,但是那群西方國傢到時候帶不帶韓國一起玩還是另外一說。
所以韓國政府未必能成功實行“脫中”政策,而尹錫悅政府未必不知道這一點。但他們之所以整這麼一出,極有可能是想借此機會向西方國傢示好,遞“投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