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資料顯示,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67億,占總人口18.7%。與此同時,年輕人口數量越來越少,90後1.75億,00後1.45億。而國內新生兒出生數量也從2017年的1786萬,一直下降到2021年1063萬。專傢預測,未來幾年內,我國人口將出現負增長。
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主要有兩大類:一個是,未來隨著退休人員的數量越來越多,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將不足以贍養數量如此眾多的老人,未來我國養老金發放將會出現缺口。另一個原因是,會造成勞動力資源的不足。隨著越來越多的老職工退休,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數量不足以彌補空出來的工作崗位。
為瞭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們國傢推出瞭“延遲退休”政策。延遲退休政策將會在2022年正式啟動,會有5年的過渡期,到2027年將全面實施。而面對即將到來的延遲退休政策,是幾傢歡喜幾傢愁,廣大基層職工對延遲退休政策持保留意見,他們希望能夠早點退休。
廣大基層職工之所以希望能早點退休,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現在工作比較難找。用人單位隻招聘35歲以下的年輕職工,而老職工到瞭40、50歲以上就很難再找到工作。所以,他們希望能早點退休,能領到一份穩定的養老金。
再者,一線崗位上的國企老職工,他們長年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多數人身患各種慢性疾病。現在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也有些力不從心。他們希望能早點退休,把自己的工作崗位讓給年輕人去做。
針對基層職工對延遲退休持保留意見,國內一些專傢則建議,將“延遲退休”改成“工齡退休”。所謂按工齡退休,隻要工齡達到30年,社保繳費在15年以上,就可以申請退休瞭。專傢的建議受到瞭基層職工的贊同。因為,在很多基層職工看來,按“工齡退休”就能夠更加公平正義。
不過,按“工齡退休”表面上看起來很不錯,但實際執行起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第一,如果是公務員、國企職工、事業單位人員等,他們從學校畢業,如果不出意外,可以一直做到退休,這部分人的工齡很好統計。
而如果是民企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他們的工齡就不好計算瞭。民企職工頻繁更換工作單位,有的時候還失業在傢很長一段時間。而靈活就業人員,忙的時候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工作好幾個星期。而閑的時候,一連好幾周都找不到事情做,這個工齡就很難統計出來。
第二,按“工齡退休”對於較晚參加工作的人群是一種不公平。像醫生、科研人員等,由於這些人在年輕的時候長期處於讀書階段,很多人到30歲以後才參加工作,所以,他們的工齡都相對較短。如果按“工齡退休”的話,這部分人很可能要在60多歲以後才能退休。顯然,按“工齡退休”對於較晚參加工作的群體來說是比較吃虧的。
第三,按“工齡退休”與我國延遲退休的政策相違背。如果一個人22歲就參加瞭工作,隻要工齡達到30年就可以申請退休,這就意味著,這個人52歲就可以退休,顯然,過早讓職工退休既會增加養老金支出的負擔,也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明顯與我國當前的延遲退休政策相悖。
實際上,與“工齡退休”相比,我國正在執行的延遲退休政策更具操作性。現在的延遲退休政策會根據不同的行業,采取彈性的退休制度,讓基層的體力勞動者能早點退休,而那些腦力勞動者可以申請晚幾年再退休,這樣的制度更趨人性化。同時,延遲退休政策是采取漸進式,就是每年延遲幾個月退休,把延遲退休對社會的影響降到最低。所以,大傢對現在的延遲退休政策也不要有什麼太多的顧慮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