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洲直接成為瞭全世界關註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借著G7和北約的平臺再一次挑起瞭針對中俄的新計劃。
據觀察者網報道,歐盟決定效仿美國,組建一個專門的制裁機構,以便保證歐盟作出的制裁決策能夠得到貫徹執行。
雖然歐盟方面聲稱這一決定是在針對俄羅斯,目的是推動與烏克蘭戰爭有關的制裁,但結合當前的情況來看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中國必須高度重視、未雨綢繆,及早做好應對之策。
而在這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瞭解一下歐盟想要效仿的對象,也就是美國的OFAC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相信對國際金融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對這傢美國財政部的下設機構頗為熟悉。
OFAC全名為“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該機構以前的任務是對伊朗發動的金融制裁,而現在主要“拉清單”的對象則是俄羅斯。當然瞭,他們也同樣在不遺餘力地將中企拉進“黑名單”。
那麼歐盟效仿美國組建類似的機構究竟意欲何為?如果歐盟組建成功,是否就一定能夠像美國那樣隨意揮舞制裁大棒?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具體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首先,從過往經歷來看,即便歐盟形成制裁決定,也不見得能夠得到貫徹。關於這一點,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疑問的,這也是歐盟眼下在制裁方面最為頭疼的事情。
特別是在俄烏沖突中,大傢能看得更清楚。美國不停炒作俄烏沖突,主要就是想拉西方國傢一起對俄實施制裁,達到讓俄羅斯“格式化”的目的。
但諷刺的是,截止現在歐盟總共對俄發動瞭6輪制裁,然而結果並不是他們所料想的那樣,甚至還在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不少歐洲國傢正在遭受制裁的反噬。
歐盟對此隻能幹著急,卻拿不出什麼實際的解決辦法。因為歐盟做出的任何決定,都必須有27個成員國批準方可實行。
此前為瞭達到打擊俄羅斯的目的,歐盟緊隨美國之後,想要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出臺制裁措施,但身為歐盟成員國的匈牙利出於本國利益考慮,對此有不同的意見。
即便是那些同意制裁的國傢,比如德國、法國這些歐洲經濟強國,他們在落實歐盟制裁決定時,也並不是完全地執行規定。
畢竟舍棄俄羅斯能源,轉向美國進口本來就是舍近求遠的事情,並且這隻會讓美國賺得盆滿缽滿,高企的能源價格同樣讓歐盟成員國不堪重負。
作為歐盟領頭羊尚且如此,其它歐盟成員國又如何能甘心執行制裁措施。事實上現在很多歐洲國傢都在通過各種手段和俄羅斯做生意,購進俄能源以維持本國的需要。
其次,從美國OFAC此前實施的制裁來看,即便歐盟成功組建專門制裁機構,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美國此前確實針對伊朗問題發起過史上最嚴厲的制裁,即要求所有國傢都不得再進口伊朗的石油,讓伊朗石油實現“零出口”。
但事實上,美國的這個制裁措施引起瞭不少國傢的不滿,包括其西方盟友也有看不下去的,因為這個決定本身也在損害其他國傢的合理利益。
後來美國沒有辦法隻好給自己找臺階下,宣佈“臨時豁免”的決定,其中涉及到8個國傢和地區,比如日本、韓國這些離不開進口能源的美國小弟,也有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此外還包括土耳其這些對美國有用但歷來不太聽話的國傢。
當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拿美國OFAC的“業績”與歐盟相比,那肯定是讓歐盟羨慕不已瞭,也正是因此歐盟才會生出成立專門制裁機構的心思。
但考慮到美國的OFAC都達不到制裁效果,歐盟以“興替歐洲”為名,決定成立的歐盟反洗錢局以及新的“中央辦公室”,在監督各成員國執行金融制裁決定方面發揮的效果是真的不讓人看好。
最後,從制裁是把雙刃劍的本質來看,即便美國與歐盟沆瀣一氣,也難以在世界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
制裁是把雙刃劍,這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經濟一體化、發展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美國聯手西方國傢對俄羅斯發動制裁,一開始確實讓盧佈一瀉千裡,但俄羅斯很快以西方國傢依賴的能源作為反制武器,效果肉眼可見。
現如今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開始出現能源價格暴漲、糧食短缺、通貨膨脹,甚至產業鏈、供應鏈都受到影響,可見制裁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制裁也絕對不會是簡單的“你輸我贏”。
還是拿此前美國制裁伊朗的事情舉例,美國揮舞制裁大棒,表面上來看是制裁伊朗,但事實上對所有從伊朗進口石油的國傢來說,都是一種威脅。
這正是“美國優先”的制裁難以奏效的根本原因,當今世界苦美國久矣,苦制裁久矣。
而對中國來說,很有必要對歐盟此舉提高警惕,以防對方暗下黑手。盡管他們眼下的制裁都是在針對俄羅斯,但誰也不敢保證他們的下個制裁目標不會轉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