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美國的慫恿下,澳大利亞執意對華打響貿易戰的第一槍,並在南海、臺海乃至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上,屢屢挑釁中國的底線。
然而“反華急先鋒”這個標簽,除瞭讓澳大利亞博得美國主子的歡心以外,並沒有給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帶來一丁點的實惠,反而還因此破壞瞭中澳貿易,讓澳大利亞經濟出現近30年來的首次衰退。
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繃不住瞭,從官方到民間逐漸改變口風。
包括澳貿易部長在內的一眾高官頻頻釋放信號,主動向中國拋橄欖枝求“破冰”,暗示可能會在之後的談判中對華妥協,作出讓步以解決當前嚴重的貿易爭端。
那麼,澳大利亞此舉到底意味著什麼?中澳兩國的合作關系又是否會就此迎來轉機?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聽其言、觀其行,我們首先不妨看一下澳大利亞近期是怎樣向中國“釋放善意”的。
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在上個月就已率先向中國官員喊話,表達瞭“希望恢復貿易關系”的願望。隨後在新加坡香格裡拉對話會上,中澳兩國防長魏鳳和、馬勒斯舉行瞭會談,讓很多澳大利亞商人百感交集。
因為那是中澳關系惡化以來,兩國高層領導首次面對面會談,那場會談也同樣被外界視為兩國外交機制解凍的標志。
緊接著,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內塞也急不可待地對華喊話,表示“希望改善對華關系”。
但諷刺的是,阿爾巴內塞並不認為錯在他們,所以他要求中國取消對澳大利亞的制裁,表示隻有這樣才能讓兩國關系正常化。
顯而易見,他們這是既想吃中國飯,又不想承認錯誤,不想為兩國關系緩和做出貢獻和努力。一邊對給中國潑臟水,一邊還腆著臉提各種無理要求,簡直是無下限。
隻不過事實勝於雄辯,他們自己作死導致本國經濟面臨困境,並且激起瞭澳大利亞民眾的強烈不滿,為瞭保住飯碗,澳政府隻能繼續厚著臉皮來對中國“求和”。
阿爾巴內塞
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法雷爾在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針對反傾銷問題,主動向中國表達瞭妥協的意願。法雷爾表示,澳大利亞已經向中方拋出瞭橄欖枝。
對於兩國當前貿易方面的爭端,法雷爾話裡話外也讓敏銳的媒體捕捉到,澳大利亞已經打算對中國進行某種形式的“妥協”。
因此這才有瞭各國媒體普遍認為,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系有瞭“積極跡象”。
但是我們都知道,美澳之間向來都是美國管“拉幫結派”,澳大利亞負責“沖鋒陷陣”,為何如今澳大利亞畫風突變,開始對中國示好瞭呢?
其實我們對澳大利亞兩年多的經濟發展做個觀察便能明白,澳大利亞官員近期密集對華表態,無非就是在國內感受到瞭巨大的壓力。
澳大利亞的經濟已經快要崩盤,澳大利亞的民眾也變得異常憤怒。
澳大利亞雖然位於南半球,卻與中國同屬亞太。過去很多年,中澳合作確實不錯,搭乘中國“經濟列車”,他們享受到瞭發展紅利,成為西方國傢中少有的經濟一直保持正增長的國傢。
然而近年來澳大利亞不聽中方勸告,執意破壞中澳合作,對此中國不再忍耐,本著“殺雞儆猴”的態度對其進行瞭強烈反制。
如今澳大利亞出口商痛失中國市場,他們此前引以為傲的大宗商品,如煤炭、紅酒、大麥、肉類、原木等已經堆積如山,難以找到能完全接盤的下傢。
曾有澳媒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澳兩國關系上,從來不是中國有求於澳大利亞,而是澳大利亞根本離不開中國。
新一屆澳大利亞政府認識到,雖然他們在安全上離不開美國,但在經濟上他們同樣離不開中國。因此本屆澳大利亞政府從總理到部長都普遍認識到,必須與中國恢復經濟合作。
這也就是澳大利亞原本對華態度強硬,現如今卻畫風突變的深層次原因。
但澳大利亞願意對華妥協,是否就意味著兩國關系會像從前那樣繼續發展呢?
正如文章開篇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向來是聽其言、觀其行。現在澳大利亞好聽的話的確說瞭不少,但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內容。
中國現在需要的是澳大利亞的行動,這才是真正地向我們釋放善意,真誠尋求合作的表現,想要改善中澳兩國關系,讓中澳經貿合作恢復正常,澳大利亞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