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7月立秋是“晚立秋”嗎?
“小暑後,一日熱三分!”
自從小暑節氣以後,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熱瞭,因為在小暑節氣後馬上就要進入“三伏天”瞭。
而在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6日進入,足足有長達40天之久。其中頭伏是在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是在7月26日到8月14日,至於末伏則是在立秋以後的8月15日到8月24日。
而說到立秋,這也是農民非常關註的節氣,今年的立秋是在公歷八月七日。在民間有著“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那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立秋以後還會熱嗎?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立秋節氣的簡介
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它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根據古人“四立”劃分四季的說法來看,立秋節氣到瞭,秋天也就來瞭。
立秋節氣是在每年公歷的8月7日-8日,當太陽到達瞭黃經135°的時候就交立秋節氣瞭。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20點28分57秒,農歷是七月初十這天。
立秋節氣到瞭以後,意味著秋熟的作物就陸續要成熟瞭。在《歷書》中對立秋的描述是:“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即立秋節氣之後,陽氣漸收,而陰氣漸長,這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同時這個時候谷類作物也陸續成熟瞭。
在立秋節氣的時候,也有三候的說法,其中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它的意思是說,到瞭立秋的時候,空氣中所刮來的風不同於之前的夏季的風,而是有瞭一絲絲涼意瞭;接著,在早上的時候會能看到霧氣的產生瞭,這在夏季是見不到的,之後就是寒蟬因為感受到瞭秋意而開始鳴叫瞭。
今年7月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每年還沒有到立秋,很多人就開始關註立秋節氣的時間點瞭,尤其是很註重它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之所以對每年立秋節氣時間點如此的關註,是因為這個和糧食的收成和立秋以後的冷熱有很大的關系。
其中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就是“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那這個早立秋和晚立秋是如何區分的呢?
第一種解釋就是看立秋是在農歷七月份之前,還是在農歷七月份之後。因為古人對重要事件和農事的安排都是看農歷的,如果還沒有到農歷七月份就已經立秋瞭,那它就是“早立秋”,而如果是到瞭農歷七月份以後才立秋,這樣就是“晚立秋”。
因此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歷六月份立秋,那麼立秋以後很快就會涼快瞭,也就是說立秋後不久就會“出伏”,而出伏瞭以後氣溫很快就會降下來。
但是如果是在農歷七月份立秋,那麼立秋以後依然還是很悶熱,這樣悶熱的天氣就被稱之為“秋老虎”,它的炎熱程度足足會把老牛都給熱死,當然瞭這個是誇張的說法,就是為瞭凸顯出立秋以後依然很悶熱的天氣。
而且關於立秋是在農歷七月份還是六月份,也和秋熟作物的收成有關系,比如在很多地方就流傳著“六月立秋,早收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意思是說六月份立秋,那麼早熟作物會豐收,而晚熟的作物就會收成受到影響。
但是如果七月立秋,則是早晚熟的作物都會迎來豐收。在有些地方甚至還說是“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可見農民都是不太喜歡六月份立秋的。因為立秋來得早,就意味著這一年秋季氣溫降溫也要早一些,這樣秋熟作物成熟的時間不夠,產量也就會受到影響。
不過,關於早立秋和晚立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看立秋具體是在一天中的時間點,如果它是中午12點以後到凌晨24點前這個時間段,就是“晚立秋”。而如果是在凌晨以後到中午12點鐘之前,就是“早立秋”。
而今年的立秋是在農歷七月初十這天的晚上20點28分57秒,因此根據這種說法來看,應該就是“晚立秋”無疑瞭,意味著立秋以後天氣依然還會很悶熱。
其實吧,這兩種說法,筆者認為前面一種更為靠譜,而通過立秋在一天的早上,或者是晚上來確定立秋後的冷熱,這個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同時還有一點需要指出,即便是立秋以後也不會馬上就降溫瞭。因為在立秋以後還有一伏,也就是“末伏”。俗話說,“熱在三伏”,而秋後一伏更熱,所以即便是到瞭立秋節氣瞭,但是這個時候還是尚未出暑,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值得一提的是,立秋節氣到瞭,隻是氣象意義上秋天到來瞭,這個期間氣溫依然還是很高,並且氣溫的下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隻有等到處暑節氣後才會感覺到氣溫在明顯的逐步下降,特別是在早晚的時候就變得涼爽瞭。
所以大傢可不要認為立秋後就變得涼快瞭,特別是今年是農歷七月份立秋,是“晚立秋”,在立秋後依然還是會熱上一段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