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的財經媒體都喜歡分析互聯網企業是如何燒錢,如何簽對賭協議,如何搶著上市,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很多網友也聽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卻很少有人關心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而中小微企業卻恰恰是最需要媒體格外關心的領域。資料顯示,中國有100萬傢,是美國的10倍。國內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國內的中小企業不僅是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可能有人會問,中小企業本來就是優勝劣汰的場所,每年大量倒閉,又有大量誕生不是很正常嗎?這又何必大驚小怪的呢?事實上,中小企業對國內經濟的推動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第一,正是有瞭大量的中小企業的存在,才解決瞭國內大量的社會底層人員的就業問題,如果沒有中小企業,國內就業問題都靠國企來解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時,中小企業的建立和發展,讓更多的人看到瞭創業的機會,通過他們的創業,也能提供不少就業崗位。
第二,中小企業給國傢提供瞭大量的稅收,雖然中小企業在稅收方面的貢獻不及大型國企,但做出的重要貢獻也是不可磨滅。此外,私企老板還帶來瞭大量的資金用於新的項目投資,不僅能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稅收的征繳,還提供瞭更多的就業機會。要說廣大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也一點不為過。
不過,即使是中小企業有著如此重要的位置,國內很多金融機構並不待見他們,對於銀行來說,把錢貸給中小企業還不如貸款國企、央企或者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當然把錢貸款個人居民房貸、房企也是不錯的選擇。廣大中小企業不受銀行青睞,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中小企業要向銀行貸款,沒有什麼可作為抵押的,無法從銀行貸到資金。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處於全面的市場化競爭環境之中,其業績也不會像大型國企那樣出色,也很難成為銀行信貸部門的座上賓。既然,銀行不敢貸款給中小微企業,那銀行的信貸資金就會流向個人房貸和開發貸款。於是乎,炒房前景一片光明,而做實體經濟卻日益凋敝。大量資金都流向房地產領域。中國全民杠桿率快速上升,而中小企業因貸不到資金,而出現大面積倒閉的現象發生。
除瞭實體經濟壓力巨大之外,國內老百姓也沒錢消費。這既有老百姓收入不高,通脹逐年上升的原因,也有房奴買房手裡很大一部分的工資收入都用於還房貸瞭,剩下隻有維持生活的收入瞭。而稍微有點錢的人,這些年都把所有的資金都押在瞭房地產上面,真要想消費也沒錢瞭。也難怪曹德旺曾表示,國內14億人口當中,隻有2億是有消費能力的,剩下12億是沒什麼消費能力,主要是老百姓的錢都流進瞭房地產領域瞭。
此外,華為的任正非也在多個場合坦言,房地產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傷害。有一次,任正非抱怨深圳龍崗區的房價太貴,不僅增加瞭企業拿地建房的成本,而且提高瞭企業的用工成本。為瞭降低成本,華為的科研基地和後勤部門都搬到東莞松山湖地區。試想,連華為這樣的大企業都吃不消高房價、高地價,普通的實體企業,更是承受不瞭。而很多的實體企業倒閉,主要還是高房租、高地價、快速上升的用工成本。
同樣,格力的董明珠也多次向媒體表示,自己的企業永不涉足房地產業。其實,董明珠十分清楚,一旦格力進入房地產業,就會無心從事自己的主業,人心開始浮躁,最終會陷在房地產業中不能自拔。而我們認為,房地產本身沒有錯,而錯在瞭將其過度的金融化、杠桿化,而由於房地產的過度繁榮,大量的資金都流向房地產業,又由於高房價,使居民手中大量的收入也流向銀行和開發商的腰包,正是因為房地產過度虛假繁榮,才導致瞭當前實體經濟壓力大,百姓消費能力弱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