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1年開始,中國GDP規模就超過瞭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去年上半年疫情過後,中國GDP與美國的差距在不斷地縮小,相信在未來10年我國GDP規模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不過,現在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就是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不及美國。目前美國隻有3.3億人,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卻要超過14億中國人口,相當於1個美國人的消費能力能頂得過4個中國人。
這就意味著,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是有所不同的,美國主要是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而我們中國是靠投資(基建+房產)和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而靠消費來拉動經濟的動能不足。不過,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很容易帶來貨幣政策寬松,這直接導致國內物價的波動。所以,我們經常說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就是這個道理。
可能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中國14億人的消費能力還不及3.3億的美國人呢?第一,美國人的收入要比我們要高一些。普通美國人的收入在3-5000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2萬多元。而我們中國普通百姓月收入在3-5000元人民幣,與美國人的收入相差6倍左右。中國老百姓收入較低,當然消費能力就不強,這是很正常的。更何況,我國貧富差距也較大,曹德旺說中國雖然有14億人,但真正有消費能力的隻有2億人左右。
第二,中國老百姓愛存錢是全球出瞭名的,就算是最困難的2020年,我國居民存款總額也達到瞭9.7萬億。大傢這麼愛存錢,主要是人生無常,要應對失業、看病、醫療、買房等支出,不存點錢還真是不行。而在美國,人們根本沒有存錢這個習慣,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甚至還透支消費。
根據權威機構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是沒有辦法一次性拿出400美元現金出來。本來中國人收入就偏低一些,還要省下一部分存起來,消費能力當然不及每月花光所有工資,還要信用卡透支的美國人瞭。
第三,中國老百姓與美國百姓的生活方式不同。中國老百姓經歷過計劃經濟的時代,當時生活物資較為匱乏,所以養成瞭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很多人即使是在夏天,能不開空調的,盡量用電扇解決,還有些傢庭要求吃飯要光盤。
而美國人對資源的消費是驚人的,空調24小時不會關,平均每天還要浪費高達15萬噸的糧食。在超市裡烤出來幾個小時的面包,如果沒有出售掉,就直接扔進垃圾桶。這也是我國雖然有14億口,消費能力不及美國3億多人的重要原因。
第四,中國人的收入都貢獻在房地產上面瞭,消費能力不足也很正常。資料顯示,房產占中國傢庭總資產的77%,另外隻有23%的資產是金融資產。中國人不僅拿出畢生積蓄付瞭首付款,剩下還要有幾十年的時間來還房貸。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能力上不去是必然的。而房產占美國傢庭總資產的40%,另有60%是金融資產,美國人可以用餘錢去投資股票基金,通過股票基金獲得分紅收入,進一步用於消費上面。
雖然美國人的消費方式,更容易拉動其國內經濟,民眾也過著較為富裕的生活。但是,表面風光背後,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遇到急需要用錢的時候,美國人在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就要弱一些。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很多美國傢庭依靠政府補貼才勉強度日。中國人雖然消費能力並不強,但每個傢庭多少都有一些積蓄,這樣遇到突發事件,也可以從容應對。所以,不同的國傢有各自的生活理念和消費觀念,很難分清絕對的好與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