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此前單方面發起的貿易戰,不僅沒有像其預料中的那樣重創中國,反而讓他們自己面臨著債務、通膨等經濟危機。而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美兩國的一樁經貿老官司也有瞭最終審判結果。據央視新聞報道,世貿組織在1月26日宣佈,中國每年可以對價值6.45億美元(人民幣40.76億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
這一貿易爭端可以追溯至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對22種進口自中國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其中包括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專用管材等產品。在美國政府做出這項決定後,我國就立即將其狀告至世貿組織。經過審查,世貿組織此前已裁定美國相關措施違反瞭世貿組織規定,並且得到瞭上訴機構的支持。
現在根據世貿組織的裁決,我國可以合理合法地對美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正所謂天道好輪回,向來都是美國隨意對別國實施制裁、征收關稅,如今他們也應該嘗一嘗被征收關稅的滋味瞭。不過按照慣例來看,美國不大可能老老實實地遵守世貿組織的決定,他們必定會想各種辦法扭轉局面。
而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第一,利用霸權施壓世貿組織,逼其撤回或者是修改裁決。第二,將自己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的非法反傾銷限制進行修改,撤銷部分征收關稅的決定。目前看來,美國選擇第二種做法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現在讓世貿組織成功改口的機會並不大,與其吃閉門羹倒不如從自己身上入手。
畢竟這件事情的源頭就是他們對我國商品惡意征收關稅。而且要知道的是,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損害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企業的利益,那些和中企有合作的美國本土企業也一樣會受到連帶沖擊。不說中國產品無可替代,但他們想從其他市場找到價格實惠、品質有保障的產品也的確不太容易。
因此美國商界和政壇對待中國也就形成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美國歷屆政府對華策略都是以打壓和遏制為主,即便中美兩國曾經有過短暫的“蜜月期”,但那也隻是曇花一現罷瞭,像美國這種西方國傢還是打從心底的排斥中國。至於美國企業和商人們為什麼願意和中國來往,無非是牽扯到瞭經濟利益。
眾所周知,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更是許多外國企業想長期紮根的地方。對於外企來說,和中國做生意利大於弊。尤其是現在深陷經濟危機的美國,更加需要和中國加強經濟聯系。例如去年拜登政府就曾多次主動聯系我國,其貿易代表戴琦和財政部長耶倫更是頻繁遞橄欖枝,放出要撤銷對華加征關稅的風聲。
不過諷刺的是,進入2022年之後,拜登政府對華態度一變再變。他們一方面想阻止我國發展壯大,一方面又想和我國在經濟領域達成合作,或者說是想借我們的手幫其度過經濟危機。這說白瞭就是想軟飯硬吃,因為美總統拜登已經在前兩天明確表示沒有取消對華加征關稅的意思,甚至還一度拿此前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做文章,暗指我國未完成協議要求。
拜登此舉明顯是想表達,要是想讓他們取消關稅,我們就必須大批進口美國商品。但實際上是美國違約在先,我國隻不過是做出瞭正常反應而已。至於拜登此次用不取消對華關稅來威脅我們,也隻會起到反作用。據悉,近日已有141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上書表達反對意見,他們要求美國貿易代表戴琦盡快通過對華進口商品的關稅豁免政策。
此外,美國多傢企業也早就聯手對拜登政府施壓,要求對方盡可能多地取消對華進口商品關稅。其實拜登政府自己也十分清楚他們在這場貿易戰中不占優勢,甚至大受打擊,但他們之所以在是否撤銷中國商品關稅是表現得如此猶豫不決,就是因為放不下面子,並且還想將這件事情作為談判籌碼,逼我國在某些領域做出妥協和讓步。
不過事實證明多行不義必自斃。如今世貿組織已經判定美國違規,宣佈我國有權對美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又稱懲罰性關稅),我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扳回一城的好機會。美國要是還想繼續鬥下去,我們必定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