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是一種比較耐寒的魚種,在我國廣泛分佈,一般鯽魚全年可釣,但隨著氣溫 的升高,鯽魚的整體魚情會變得較差。因為晚春階段是鯽魚的繁殖期,此時鯽魚是不開口的,另外經歷過產卵後,鯽魚會有一段短暫的覓食期。
一般這個階段過後,氣溫已經很高瞭,而大型的鯽魚也會逐漸回到深水中。俗話講:晚春魚離草。進入到晚春階段,水草依舊可以釣,但更多的是選擇這4處作釣,那樣才會有不錯的漁獲。
一、找障礙物——橋
鯽魚是一種非常“精”的魚種,生性膽小,因此鯽魚更喜歡找一些大型的障礙物作為“落腳點”。
雖然水草區域是一個不錯的藏身之地,但相對來說較“狹窄”,而像橋墩處這樣的大型障礙物,對晚春階段的大鯽魚來說會更好合適。
一般河流有橋的地方,全年都會有魚,隻是需要根據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釣位罷瞭。如果氣溫低,需要選擇釣向陽的橋墩附近,如果氣溫較高就需要選擇橋面的背陰處作釣。需要註意的是,到瞭晚春階段,一般橋墩附近、橋面下都已經開始有魚。
二、找活水口——入水口
晚春階段,氣溫上升,同時雨水也逐漸增多,這樣就會使得一些較大的水面,會有支水、溪流補充新水,因此選擇在一些大水面的入水口附近作釣,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般在這樣的活水口,會有源源不斷的水註入,這樣會讓附近的水更加涼爽,溶氧也會更加充足,另外流水也會將一些食物帶入水中,水質也會更加渾濁,這些條件是魚兒的“天堂”。
當然要註意一點,就是釣入水口一定要選擇水流平緩的地方,如果水流湍急,那們基本沒辦法作釣,並且魚兒也很難在急流中長時間停留。
三、找深淺水——水下坎
晚春階段氣溫雖然不斷升高,但總體並不是很高,而且也會出現晝夜溫差較大的情況,所以此時完全“釣深”也是不可取的,而深淺水交界地會是一個的釣位選擇。
因為深水和淺水的交界之地,都是大魚喜歡駐足的地方,因為魚兒可以在深淺之地來去自如,深水方便躲藏,淺水方便進食,這樣的“戰略要地”是魚類覓食的必經之路。
一般這樣的地形,主要是找水下坡、坎、臺階等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落差較大一般會有食物沉積,大魚也有藏身之處。
四、找風口——下風口
一般進入仲春以後,就可以選擇下風口進行作釣,而晚春階段亦是如此。
晚春階段,氣溫較高,那麼適合出門的天氣是涼爽的天氣,比如刮風天、下雨天。刮風天選擇微風天氣,若是風力過大,釣魚是非常困難的,除瞭拋竿困難外,魚兒就會躲在深水處,人也很難在大風天氣下長時間逗留,另外也不安全。
如果風小,其實釣淺水就可以,畢竟風小,對溶氧的改善也是極為有限的。一般在風向選擇上,宜選擇釣北風或者東風,西風天要舍棄,因為魚兒容易上浮。
除瞭釣位的選擇外,也要重視餌料的選擇
晚春後,氣溫上升明顯,大魚活動頻繁,而小魚也不差,此時作釣,很容易出現小魚鬧窩的情況。因此我們就需要在餌料上進行調整,從腥的餌料逐漸轉變成清香的餌料。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顆粒較大的谷物,然後加入垂心者利誘即可。
垂心者利誘添加瞭魚類荷爾蒙以及DMPT素等多種誘魚元素,其味道可以滿足不同需要,接近魚群生活環境,有著較強誘魚效果,吸引魚群咬餌,提高中魚率。
用其打窩後,可以覆蓋水面20米的范圍,讓更多的魚群來此聚集,起到良好的聚魚留魚效果,另外發窩時間會縮短,一般20分鐘就有魚泡冒出,下竿就會有魚咬鉤。
結語:晚春階段,氣溫升高,氣候穩定,此時在釣位的選擇上會更加重要,另外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而選擇不同的釣位,畢竟釣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