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見的浮漂有兩種類型,一種我們稱之為立漂,另一種我們稱之為臥漂,前者是因為浮漂垂直插入水中,如同浮漂立在水面之上而命名。
後者則是因為浮漂橫躺在水中,所以將其命名為臥漂,但是,不管是立漂還是臥漂,都得有清晰的運動軌跡和幅度,才能給我們傳遞魚口訊號。
而我們在實戰中,也經常會遇到,不管我們怎麼調釣,哪怕釣組已經很靈敏瞭,但是漂相還是出不來,那麼,到底是窩子裡沒有魚,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呢?
撇開視力因素、水文情況的影響,影響漂相幅度的因素還有很多,但要真說有直接影響的因素,還得是以下這麼幾種。
一、調釣不稱餌,餌料脫落瞭
有經驗的老鳥在調漂時,並不太拘泥調目和釣目到底應該按什麼標準,而是先確定調釣思路,隻要有必要,一定會稱餌。
而很多新手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其實稱餌有兩個好處,一是能鍛煉我們對餌料比重的熟悉程度,比如經常用的玉米粒、手食、活餌。
因為我們經常用的浮漂也就那麼兩三隻,經常用到的餌料種類也就那麼幾種,用的次數多瞭,不說瞭然於心,也相差無幾。
那麼另一個好處就比較實際瞭,餌料脫鉤與否,完全可以通過觀察釣目的變化來判斷,比如我們調八釣二,餌重2目。
隻要水面浮漂露出的漂目大於3目,考慮到水面張力、刮風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出意外,魚鉤上的餌料要麼脫落瞭,要麼就是水位發生變化,要麼就是水底發生變化瞭。
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應對這種變化,即便有魚進窩瞭,甚至咬餌瞭,隻要刺魚不成功,浮漂最多也就會出現一些小幅度的變化,視力不好,可能根本都看不出來。
二、光考慮浮漂的吃鉛,而沒有考慮漂肚的橫截面
在垂釣時,必須要考慮到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魚口確實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出現吞食無力,魚口輕弱。
比如在冬季,比如夏秋季酷熱、缺氧時,魚在進食時,力度明顯迥異於正常情況,那麼反饋到浮漂上,自然也不會太明顯。
應對這種情況,我們一般都是從調釣上解決,比如用吃鉛小的浮漂,調釣更靈敏一些,但是,問題也正出在浮漂上。
浮漂的浮力換算成質量,就是浮漂的吃鉛,理論上,甭管浮漂的漂肚是什麼造型的,隻要吃鉛數是一樣的,對漂相的影響,應該是一樣的。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浮漂入水後,當浮漂受外力牽引出現動作時,漂肚橫截面越大,浮漂的運動幅度越小,反之,浮漂的運動幅度越大。
除此之外,漂腳的長度,也對浮漂的運動幅度有一定的影響,那麼,我們在挑選浮漂時,尤其是應對輕弱魚口時,浮漂的這兩個影響,就不得不考慮在內。
是不是我們註意瞭這兩點瞭,就一定能徹底解決漂相出不來這種情況呢?倒也不一定,但是註意瞭這兩個環節,並及時應對,如果還是沒有漂相出現,那多半就說明,真的沒有魚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