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施壓奏效?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美國進行演講時放出狠話,稱“不會放過傷害印度的國傢”,很顯然這句話就是沖著中國喊的。
此前,印度外長蘇傑生和美國國務卿佈林肯還在進行關於人權問題的“罵戰”,怎麼一下子印度的風向就變瞭,開始針對中國瞭呢?
事實上,印度對中國的態度一直都是敵視的。印度對於俄烏沖突的立場是出於對本國的利益考慮,印度和俄羅斯是最大的軍事裝備合作夥伴國,但和中國卻是一直保持著競爭和敵對的關系,在邊境領土糾紛上雙方也不曾緩和半分。
隨著美國等西方國傢的多次幹預和到訪,印度的態度和立場也似乎開始有瞭變化,此前對美國不冷不熱的態度也有所緩和。印防長辛格這次將矛頭指向中國也有表明立場的意思,算是給美國一個面子和示好,那麼印度為什麼會在此時轉變對美國的態度呢?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印度在俄烏問題上對於美國的要求都是拒絕的,甚至有時候還會直接和美國唱反調,比如說不參加實施對俄羅斯的制裁,在聯大會議上投出棄權票,以及和俄羅斯達成合作等一系列舉措。
而這些都讓美國對印度產生瞭極大的不滿,一些美國官員甚至一度揚言威脅印度,但印度方面都是不予回復或者強硬“反擊”,佈林肯和蘇傑生甚至還在前兩天發生瞭激烈爭執。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和印度總理莫迪進行瞭視頻會晤,雙方就當前局勢進行交流,拜登在會議上對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大肆鼓吹,一再強調美國和印度的合作關系,但莫迪卻對此十分冷淡。
美印雙方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的觀點並不一致,甚至可以說分歧很大,導致會議並未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但這次印度態度忽然出現轉變,也許和俄烏戰爭的進展,以及美國的多次施壓有關。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的沉沒給俄軍的聲譽造成瞭很大的負面影響,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的不斷加壓,印度方面的態度很難不發生改變。
4月16日,印度媒體稱,印度空軍取消瞭購買48架俄羅斯MI-17v5直升機的計劃,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印度總理莫迪關於國防的“印度制造”倡議。
很顯然,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裝備進口國,印度軍隊的進口武器裝備有一半來自俄羅斯。另外,對於“印度制造”的水平我們也是心知肚明,何況MI-17這一機型此前已經被印度空軍裝備使用過瞭。
俄羅斯媒體指出,本月初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曾表示,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軍事裝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俄媒稱印度領導人被美方“要求”購買美國和其他國傢的武器裝備,以此替代部分的俄羅斯裝備。
不難發現,美國對印度的施壓的確在持續增加,而印度方面也已經作出瞭一些改變,這是需要我們註意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4月16日英國政府也放出消息,英國首相約翰遜將於4月21日至4月22日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晤交談關於國防和貿易等問題。這將是約翰遜就任以來首次訪問印度。
一些英國媒體甚至直接將約翰遜的此次出訪看作是對中國的一種制衡,因為這回約翰遜將和印度方面探討關於“印太地區”安全合作與戰略防禦的相關事務。
顯而易見,美國和英國在對印度軟硬兼施,要求印度同時在反俄遏華戰略上表明立場。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美英等國都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戰略威脅”,不斷渲染“威脅論”,利用中國和印度的邊境領土爭端制造對立,以達到制衡中國的目的。
一方面,美國炒作中印邊境問題,將印度作為在亞洲與中國對峙的“橋頭堡”;另一方面,美國還惡意攪動南海局勢,試圖將菲律賓、越南等國裹挾進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對中國形成合圍之勢。
關於中印兩國在邊境問題上的矛盾,我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早就明確指出,相關事件都是印方單方面挑釁造成的,印方違背共識越過實控線到達中方區域,責任完全在於印方自己。
對於印度防長辛格的那句“不會放過傷害印度的國傢”,對於即將到訪的約翰遜來說更為適用,也更加符合實際。因為英國殖民印度將近200年,所造成的傷害直至現在依然影響著印度的地區穩定和國傢發展,因此印方不妨在約翰遜到訪時將這句話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