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神舟十三號三位宇航員已圓滿完成太空任務,搭乘返回艙返回地球,同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也宣佈,今年將實施6次飛行任務,包括將更多的航天員送入太空。
可以說,這幾年的迅猛發展讓我國的航天事業交上瞭一份優異的答卷,以前受制於人的中國航天,如今已不知不覺站在瞭世界最前列,我們不僅擁有瞭自己的空間站和探月工程,還審批和決定著同其他國傢之間的航天合作。
18日,在外交部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未來是否會有外國航天員加入中國空間站?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全面成立實施以來,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
同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巴基斯坦以及聯合國外公司、歐洲航天局等多個航天機構和組織簽署和開展瞭積極合作,未來也將繼續推行這一原則,繼續維持廣大國際航天合作,中方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傢和地區一道,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而國外航天機構對中國航天近幾年來一直是高度評價,特別是俄羅斯,他們已多次表露希望深化雙方航天合作的想法。俄羅斯宇航員安東·什卡普列羅夫就在近日直言,表示他非常期待雙方未來的空間合作。
此外,在我們外交部這份標準回答之下有人註意到,美國並未被提及,不在邀請名單之內。也就是說,中美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太可能達成太空深度合作,美國無法參與中國航天項目。
而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我們,俄羅斯也同樣拒絕繼續和美國進行航天合作。連月來,由於俄烏局勢上的嚴重對立,俄羅斯和美國主導的西方已經臨近戰爭邊緣,雙方過往在各方面的合作都在被逐步切斷,其中也包括航天事業。
早在2月美國宣佈全面制裁和軍事威脅俄羅斯之際,俄方就提到將可能使用國際空間站來進行反制。但美國仍變本加厲的對俄下手,他們已在近日宣佈要停止俄羅斯使用GPS的權限。
俄羅斯國傢航天公司總裁羅戈津在上周表示,俄方打算讓美國公理航天公司用盧佈為美宇航員馬克·范德·海此前乘坐俄飛船支付“坐船”費用。
當然,用什麼支付車票錢這都還是小事,美俄航天糾紛之間最緊迫的問題是國際空間站已經臨近退役。本來若在美俄共同推動下,它還能再繼續維持幾年作用,但現在美俄嚴重對立,早就受夠窩囊氣的俄方已宣佈將重新建設自己的空間站。
而美國,在和平號退役後,將陷入無空間站可用的窘境。
所以,結合中國航天和美俄航天合作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不僅面臨被俄方提前“趕出”國際空間站的尷尬境地,在未來還可能無法使用全球僅有的中國空間站。不可一世的美國,有朝一日居然會在航天領域“坐冷板凳”,也的確是罕見。
不過這一切都是美國自作自受,中俄兩國的表態,不僅反映瞭我們自身航天事業的發展,還反映瞭美國航天及其在國際航天合作上的典型特征。第一,在航天領域偏科嚴重,特別是在空間站建設上缺乏技術支撐。
美國僅僅在上世紀幾十年代建造發射過類似空間站結構的“天空實驗室”飛行器,而且最後還是因故障過多,功能缺乏很快退役。
隨後美方全力投入航天飛機,再沒有發展空間站的科技樹。直到蘇聯解體,九十年代末,瞅準俄羅斯經濟困局的美國,聯合歐洲同俄方以俄羅斯航天為基礎開發瞭國際空間站項目。
其實就是把原來前蘇聯的和平二號項目用“鈔能力”圓成瞭國際合作項目,這就是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美國的初衷是不想在航天事業花太多錢,所以半籠絡半逼迫地用俄羅斯現成技術充門面。
第二,技術受制於俄方。按道理說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美方就應該客客氣氣,敞開國際合作門路,大傢一起發展。但美國早已被冷戰思維沖昏瞭頭。
他們直接利用其國際地位將國際航天合作當成瞭其維護霸權的工具和手段,十年前,美方利用ITAR協議,向中國封鎖瞭所有瞭先進航天技術。在看透其虛偽嘴臉後,我們痛定思痛,全力發展中國獨立航天事業,最終達到瞭今天的成就,
然而現在一看中國航天迎頭趕上來瞭,美方立即又拿所謂國際空間安全事務主導說事,明擺著就是想找借口誣陷我國。
實際上美國近年來一直在推進所謂的“彈性太空”建設,妄圖混淆軍事與民商的概念邊界,將商業實體和普通民眾拖入太空軍備競賽之中,發展其太空軍和反衛星能力,總之就想拉攏歐洲在太空孤立中國。
俄羅斯不聽話就孤立俄羅斯,連NASA問國會要錢,都要強調一下ITAR,大談中國航天的“威脅性”,可以說已經無下限到瞭極點。
所以在這種局面下,美方無空間站可用完全是咎由自取。
而我們,也不是像美國那樣直接堵死瞭中美空間站合作的路,畢竟他們未通過天宮第一批國際研究項目純粹是因為其申報的項目不達標。換言之,還是要憑實力說話。
未來,中俄聯手之下的空間站合作體系,或將真正決定人類航天和太空事業研究發展的風向標。美國若想加入進來,還是趁早扔掉自己所謂的太空軍事化和政治化的圖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