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俄羅斯莫斯科塔甘斯基地區法院在當天向美國公司谷歌開出瞭兩張巨額罰單,合計價值為1100萬盧佈(折合成人民幣約88萬元)。
而制裁的原因,是因為谷歌公司未能及時刪除“亞速營”等極右組織在YouTube平臺上的宣傳視頻,以及對一些虛假報道進行傳播擴散。
值得一提的是,前兩天烏克蘭媒體才對“谷歌地圖公開展示俄羅斯軍事設施戰略部署”進行報道,表示在谷歌地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俄羅斯軍事設施,包括洲際導彈發射井、“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以及核彈藥儲存基地等。
盡管谷歌公司對此表示否認,但公開資料表明,谷歌地圖上確實可以看到俄軍基地位置和軍事設施部署,且該報道消息來源於烏克蘭國防部旗下網站。
其實這已經不是谷歌公司第一次卷入俄烏沖突的漩渦瞭。前段時間谷歌旗下的翻譯軟件,將“親愛的俄羅斯人”翻譯為“死去的俄羅斯人”,一時間引發瞭熱議,也激起瞭俄羅斯人的不滿和抗議。
再加上這次的谷歌地圖公開俄軍事設施的事情,很難不讓人懷疑該公司是否參與瞭軍事行動的信息提供,或者是在政治立場上進行瞭“站隊”。
其實谷歌早就是俄羅斯法院的“常客”瞭。從去年開始,俄羅斯法院就在對那些多次拒絕刪除俄羅斯禁止內容的外國互聯網科技公司實施處罰,其中以谷歌為典型代表。
因為該公司總是拒絕刪除那些非法內容,已經在去年收到瞭價值72億盧佈(折合成人民幣約5.76億元)的罰單。盡管谷歌表示不服,並就此事提起上訴,但最終還是在做無用功。今年2月底,俄羅斯一傢法院駁回瞭他們的申訴。
而除瞭谷歌這傢美國公司以外,美國科技巨頭馬斯克在近期和烏克蘭政府鼓吹“星鏈”的新聞也引起瞭人們的關註。
雖然有專傢指出該“星鏈”話題有炒作營銷的嫌疑,但我們還是可以確定一點,那就是我們平日裡接觸到的民用設施,也很有可能被運用於軍事領域,轉化“政治利器”。
近些年來,“科學無國界”的觀點被大傢廣泛討論,但從美國等西方國傢如今的表現來看,這件事情明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者這麼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傢有國界”。
這句話其實出自普法戰爭時期的法國微生物學傢巴斯德,他的原話是“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傢卻有自己的祖國”。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西方國傢對俄羅斯的制裁就已經生動形象地體現瞭這一點。他們的制裁措施,不僅表明科學傢有國界,藝術傢有國界,媒體也有國界,就連貓狗、花草、樹木和文字都有瞭國界。
我們常說,忘戰必危,一場俄烏戰爭能夠讓我們看透很多事情。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然而戰爭並不是隻有武力和軍事。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戰爭已經從傳統的軍事沖突轉變為多領域的對抗,包括輿論、信息、金融、能源、貿易、外交和意識形態,甚至還有“太空戰”和“生化戰爭”。
在戰爭中任何人都是有國界、有立場的,支持、反對或者中立,這是每個人不同的態度。
然而在這次俄烏沖突中,美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一直試圖通過威脅的方式來迫使中立國傢站隊,這就是刻意制造對立。諷刺的是,美國是平日裡宣稱民主和平等,喊“科學無國界”口號最多的國傢。
相信不少國傢都能在這次的俄烏沖突中學到很多,比如知道社會輿論的重要性,明白瞭在科學技術上自主創新、研究探索是永遠都不能放棄的事情。
我們應該敏銳地感知到我們所處的世界地位在將來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我們更應該警惕身邊那些看似不起眼,實則在潛移默化改變自己思想和價值觀的東西。
這次谷歌的事情不僅是一個警鐘,更是一個警告,警告那些表面上宣揚“不沾染”政治,暗地裡卻成為美國霸權傳遞工具的企業。
當一傢普通公司敢於公開挑戰一個主權大國的國傢安全,泄露該國的國傢機密,和別國軍事集團攪在一起,那麼這個企業的未來也就基本一眼看到頭瞭。
其實類似谷歌這樣跟風站隊,撤出俄羅斯市場或者是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西方企業有不少,所以俄羅斯這回拿谷歌“開刀”,背後深意已經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