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副總理哈貝克建議德國民眾洗澡隻洗四個關鍵部位的新聞登上瞭熱搜榜,雖然戲謔的成分比較大,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應出德國的確存在嚴重的能源短缺危機。
也正是因此,德國在制裁俄羅斯油氣方面顯得並不積極。
而原本就內鬥不斷的歐洲,在這件事情上也再次凸顯瞭他們的不團結。英國《每日電訊報》就在近日故意拿德國持續購買俄天然氣的事情做文章,給歐洲支瞭兩個損招制裁德國。
第一個就是建議對德國實施6個月的出口禁令,並延長至戰爭結束或天然氣管道關閉。第二個則是呼籲消費者“抵制德貨”。
該英媒的思維邏輯是,德國買俄羅斯天然氣就是在給俄軍送錢,是在變相地支援他們,而消費者購買德國的商品,也是在給德國提供購買天然氣的資金。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如果德國禁運俄氣,他們就應該合起夥來制裁德國。
而這件事情其實是近期歐洲內部分裂的一個縮影,原本就分歧頗多的歐洲國傢,之所以在最近矛盾日益增加,主要原因在與他們對待俄羅斯的態度,或者說是對俄羅斯油氣的態度不同。
此前在美國的煽動下,許多歐洲國傢都開始對俄天然氣實施禁運,於是俄總統普京在3月份簽署瞭一份“不友好國傢”天然氣盧佈結算法令,該法令將在5月初生效。
而歐洲國傢大多抱團抵制使用盧佈結算,這也就註定俄羅斯將在5月份對歐洲斷供天然氣。不過有的歐洲國傢並不想躺平,因為他們的確離不開俄羅斯的天然氣,於是矛盾就這麼產生瞭。
英國媒體火上澆油,站著說話不腰疼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英國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度比較低,他們自己的北海油田就可以滿足本國需求。但德國卻不行,目前德國一半的天然氣都需要從俄羅斯進口。
另一個歐洲大國意大利的情況也與德國類似,他們38%以上的天然氣都是從俄羅斯進口。與此同時,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務實派的歐洲國傢,也不願意禁運俄天然氣,照這個情況來看,他們沒準是被制裁的下一個目標。
而根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說法,法國對俄羅斯也有著“偏愛”。也就是說,歐盟三駕馬車中的德國、法國、意大利都離不開俄羅斯的天然氣,其中以德國的情況最為嚴重。
不難看出,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部分國傢現在已是進退兩難的局面。政治上,他們跟著美國一起把俄羅斯踢出瞭全球金融體系,但遇上瞭普京這個硬茬,強行要求他們用俄羅斯的盧佈結算。
與此同時,他們又的確依賴俄羅斯天然氣。聽普京的,面子上實在過不去,還會得罪美國;不聽普京的,他們就用不到實惠的天然氣,從而對國內的正常運轉造成影響。
據瞭解,意大利等國正在考慮從阿爾及利亞、阿塞拜疆、安哥拉等國傢進口天然氣以擺脫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但這是舍近求遠,如果真的可行,他們過去這些年就不會抱著俄羅斯的天然氣不放瞭。
此前由於烏克蘭戰爭的影響,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已經達到去年同期的幾倍,但這個時候俄羅斯並沒有對歐洲“斷氣”。某種程度上來說,俄羅斯或許是想等歐洲國傢“回頭”。
但俄歐要是實在談不妥,俄羅斯就會在5月初叫停歐洲的天然氣,屆時能源價格必定要再次飆升。
其實如果歐盟國傢領導人足夠清醒的話,他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努力促成俄烏之間的和談,減少對抗,先保證穩定的能源供應,其他的事情可以以後再說。
不過遺憾的是,他們沒有這樣的覺悟,或者說即便他們想這樣做,也礙於美國不敢實施。眼瞧著俄羅斯的禁令時間越來越近,歐洲國傢卻還在搞內訌,也難怪會被美國給拿捏瞭。
目前烏克蘭危機會何時收場還是個未知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歐盟受到的傷害,一點也不比烏克蘭少。缺少穩定的能源供渠道,會讓他們的經濟嚴重下滑。
而在歐盟的傢門口發生瞭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更會讓其他國傢對歐盟的投資受到嚴重影響,讓他們的經濟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因此和俄羅斯關系惡化,往後的日子隻能進一步向美國靠攏。但和美國為伍能有什麼好下場?這一點大傢都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