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歐洲很多國傢的領導人都因為天然氣供應的問題而焦頭爛額,在是否禁運俄羅斯天然氣的問題上,歐洲內部爭吵不休。
據觀察者網消息,已經脫歐的英國在這件事情上一馬當先,已於近日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發放瞭付款許可證,這就等於說是變相遵守瞭普京的“盧佈結算令”。
英國的做法可以說是相當諷刺瞭。因為前兩天,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還在鼓吹禁運俄天然氣,制裁德國。該英媒表示,如果德國不停止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就應該對其實施制裁,然而英國政府現在卻成瞭歐洲大國中第一個聽從普京安排,用盧佈結算天然氣的國傢。
不過對於英國的主動示好,俄羅斯方面似乎並不領情。因為英國政府發放的這個許可證隻授權到瞭5月31日,說白瞭就是一個短期行為。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4月22日表示,英國的做法比較務實,但普京的法令已經規定瞭最後期限,不會因為英國的行為而有所推遲。
英國政府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想走一步看一步,以拖待變。先用盧佈支付一個月,保證俄羅斯不會對自己“斷氣”,其餘的就看看再說,也許一個月之後俄羅斯的態度會有所變化呢?不過他們這個小算盤打得並不精明。
因為對俄羅斯來說,天然氣算得上是除核武器之外最有效的“戰略級武器”。普京既然已經簽署瞭這項法令,就不會輕易給歐洲國傢喘息的機會。
英國政府的“短期投誠”,並不會改變俄羅斯的想法和既定路線。
相反,他們此舉可能會得罪美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傢,尤其是前不久被英媒點名針對的德國。
其實目前在俄羅斯天然氣這個問題上,歐洲國傢的態度非常耐人尋味。
4月20日,意大利能源管理局局長貝塞吉尼公開表示,如果俄羅斯斷供,意大利的天然氣隻夠用10天左右;當地時間4月2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對俄羅斯實施天然氣禁運並不會結束烏克蘭戰爭。
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發出警告,表示如果對俄羅斯天然氣實施禁運,歐洲將很難熬過下一個冬天。
而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也信心十足地表示,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歐洲連幾周都撐不下去。
歐洲領導人的密集表態證明瞭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真的離不開俄羅斯天然氣。
此外他們的表態或許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試探美國的反應,以便采取下一步的動作。
歐洲國傢與俄羅斯原本是沒有直接沖突的,他們跟風對俄實施制裁,隻是為瞭維護與美國的盟友關系。
但現在與俄羅斯交惡已經嚴重威脅到瞭歐洲國傢的自身利益,他們也因此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俄政策瞭。
看到這種情況,相信美國人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2015年歐洲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局面。
當時美國在全世界奔走呼籲,阻止其他國傢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但在2015年3月12日,英國突然宣佈加入亞投行,第二天法國、德國、意大利也集體加入,歐洲其他國傢更是一擁而上,美國組織起來的反華陣線瞬間土崩瓦解。
如今歐洲的局面與2015年那次有些不一樣,因為美國施加的壓力更大,話題也更敏感一些。
但要註意的是,2015年歐洲國傢“背刺”美國,是為瞭在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分一杯羹,屬於賺多賺少的問題。
這一次,歐洲國傢因為自身利益受到瞭損害,情況更加迫切。隨著普京天然氣結算法令規定的最後期限一天天逼近,歐洲國傢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就很有可能出現戲劇性的轉折。
其實歐洲國傢與美國步調不同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與美國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是相反的。
就以烏克蘭戰爭為例,哪怕真如澤連斯基所說要繼續打上十年,美國也不會受到什麼傷害,他們甚至可能會因此發一筆戰爭橫財。但這場戰爭是在歐洲傢門口發生的,他們就不可能完全的孑然一身不受影響。
當歐洲跟著美國參與瞭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然後突然發現自己不僅什麼都沒撈著,連賴以生存的天然氣都無法保證供應,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傢自然是要另謀出路的。
隨著美國實力的逐漸下滑,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逐漸消退,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開始越來越多,越來越出格。也正是因此,他們和盟友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頻繁。
說到底,每個國傢都有不同的利益,大傢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基本沒有哪兩個國傢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美國逼著歐洲盟友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雖然可以逞一時的威風,但從長期來看,他們的霸權也在一點點地被消磨掉。這個在全世界橫行幾十年的帝國主義國傢,也是時候消停一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