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註的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已正式落下帷幕,現任總統馬克龍以58.2%的得票率戰勝老對手勒龐成功連任。4月24日晚間,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洲議會議長梅措拉對馬克龍表示瞭祝賀。
這回勒龐的失敗,讓歐洲不少國傢和政客又松瞭一口氣,但馬克龍的連任並不意味著法國社會沖突的結束。勒龐已經揚言,等著在6月份的議會選舉上“再戰”。
4月24日晚上,馬克龍勝選之後,法國巴黎、裡昂等多地街頭爆發瞭抗議示威活動。其中有一輛汽車試圖沖撞警察,被警方開槍制服,車上人員2死1傷。顯然,馬克龍接下來的路不太好走,這總統之位能不能成功坐穩還不好說。
其實最近幾年,美國、歐洲都出現瞭政府換屆之後社會不穩的跡象,這說明西方所謂的民主制度,已經越來越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
這次馬克龍的競爭對手勒龐,是法國政壇中極右翼政治勢力的代表人物。雖然在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中再次失敗,但她獲得瞭41.8%的支持率,2017年她參加總統選舉時的支持率僅為33.9%。
而十年前勒龐第一次參加總統選舉,在第一輪就被淘汰,當時的支持率隻有17.90%。
也就是說,這個有著各種極端右翼思想的候選人,雖然歷經瞭三次失敗,但支持率卻在不斷提升。一個支持率接近42%的候選人失敗,代表著法國的社會分裂在不斷加劇,這也是最近這些年以來歐洲政壇的一個主要問題。
勒龐的政治主張帶有非常明顯的極端化色彩,她認為所謂多元文化主義已經失敗,呼籲限制移民,減少向移民提供社會福利;同時主張法國人在住房、工作等領域享有優先權,與特朗普當年的“美國優先”十分相似。
而在經濟領域,勒龐提倡貿易保護,支持經濟上的民族主義,反對公共服務方面的私有化,主張廢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這些主張,都與歐洲精英階層的理念背道而馳,但能夠獲得42%左右的支持率,並且支持比例逐年上升,說明她的政治理念本身就有著比較強大的民意基礎。
當然,勒龐的失敗讓歐洲國傢領導人“松瞭一口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她在外交政策方面過於驚世駭俗。勒龐此前表示,她如果當選,就會帶領法國退出北約、疏遠歐盟,而這無疑會動搖歐盟和北約的根基。
勒龐一直以來都被視作歐洲政壇中的“親俄派”,2014年她承認克裡米亞屬於俄羅斯,2022年她雖然批評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但仍然表示俄羅斯可以成為法國的盟友。
其實瞭解法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勒龐的主張,在法國歷史上並不算多麼出格,她在很多方面的理念與前總統戴高樂、希拉克都有共通之處。
法國本來就是歐盟內部最強調獨立自主的國傢,1966年在戴高樂總統帶領下法國宣佈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直到2009年才重新加入。
在歐洲大國中,法國有著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反對向歐盟讓渡過多的法國主權。
勒龐雖然失敗,但她的主張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符合法國自身利益的,所以她5年之後再次卷土重來也並非不可能。
法國的政治局勢,證明瞭一件事,那就是極端化已經成為歐洲政壇的主要特征。
左右兩派之間的鬥爭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理念沖突,社會裂痕已越來越難以調和。其實在2022年的法國總統選舉中,還有一位著名的候選人梅朗雄,此人屬於法國左翼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理念上與勒龐是兩個極端。
這位左翼領導人跟勒龐一樣,從2012年開始連續參加瞭三次總統選舉,支持率從2012年的11%,增加到2022年的21.95%。
這足以說明,極左和極右勢力在過去十年間實力都在不斷增長,西方國傢政治上的中間派、溫和派生存空間被明顯壓縮,這與在美國發生的事情是一樣的。
這一次馬克龍驚險過關,但並未對勒龐所代表的右翼勢力造成什麼挫折,他們的力量還是在不斷擴大,所以下一次總統選舉,法國的政治走向說不定會出現歷史性的逆轉。
目前全世界不少地區的沖突與動蕩都在加劇,這反映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傢影響力、控制力都在逐步下滑,在各種危機面前已經失去瞭冷靜和自信,因此才會出現極左和極右勢力的膨脹。
法國的勒龐有著各種極端化的政治主張,但支持率持續上升。美國特朗普的主張看上去也與美國的主流意識格格不入,但他下臺一年多瞭仍有40%左右的支持率,並且很有可能沖擊2024年的美國大選。
按照西方所謂民主制度的一貫表現,政壇的極端化傾向在未來幾年內會進一步加強,世界其他國傢也將因此經受更多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