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各國的領導人以及歐盟本身總會真正認識到,決定國傢機器正常運轉的,是從一條條管道裡輸送過來的工業血液,而非充滿偏見和主觀的網絡輿論,畢竟就連這些輿論的炮制者本身,也必須妥協於自己的油箱。
現在來看,這句話似乎要提前應驗瞭。
近日,就在澤連斯基繼續“命令”和“教育”西方要加大對俄制裁的時候,西方盟友中堅持挺烏的英國政府,被爆出已授權在5月底前用盧佈支付俄天然氣款項。
而更諷刺的是,歐盟也在當天發佈文件,稱使用盧佈向俄支付天然氣費用不違反制裁規定。西方國傢這是要集體認慫,對俄妥協瞭?
半個月前,歐盟委員會還氣勢洶洶地召集歐洲多國就拒絕盧佈支付和減少對俄能源依賴進行表決。
德法等歐洲大國身子板硬,選擇硬著頭皮拒絕,以意大利為代表的部分國傢雖未直接拒絕,但態度也是相當敷衍和松軟的,而像匈牙利則是幹脆利落的拒絕簽歐盟的統一協議,並表示不會尋找俄進口能源替代品。
但現在結果過於戲劇性瞭,被認為比歐盟還堅挺的英國,率先變臉瞭。
約翰遜幾天前還在基輔街頭和澤連斯基一起“視察民情”,並且教育烏克蘭不要和俄羅斯這種“嘴裡叼著你的腿的鱷魚”談判,誰也沒想到英國自己會先“叛變”。
至於歐盟,面對自己所剩不多的油氣儲備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幹脆松口稱用盧佈支付不違反制裁決議,為自己的下一步動作找好瞭借口。
當然,這也是因為有英國在前邊開路,約翰遜政府當初大話喊得震天響,現在不也是說妥協即妥協瞭嗎,既然如此,歐盟也沒什麼必要拿自己的利益開玩笑。
而英國的妥協和歐盟的松口,也足以說明美國對俄能源出口封鎖的戰略,已經瀕臨破產瞭。
其實此前歐洲之所以在天然氣的事情上跟隨美國搖旗吶喊,一方面是想給俄羅斯下馬威,讓他們低頭妥協;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歐同盟的關系,不得不和美國保持一致立場。
但現在,對俄能源制裁導致的不利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石油氣價格猛漲嚴重影響瞭德法等國民眾的基本生活。在德國,上到能源巨頭意昂集團,下到普通傢用車主,都在埋怨政府的對俄制裁過於莽撞,完全不考慮現實情況。
可以說互聯網上那股“挺烏狂熱”,已在能源價格大漲的困局和澤連斯基越來越爛的演技面前逐漸消散,歐盟意識到條件成熟,便決定逐漸放寬對俄能源封鎖和支付政策。
但問題是,他們對俄羅斯妥協,得罪的不僅僅是那些盲目支持烏克蘭的雙標反戰人士,還有美國。
其實在美國的戰略規劃下,歐洲如果真要切斷對俄能源依賴,重新尋找替代品,那他們就隻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找中東,從阿聯酋、沙特等國進口大部分石油氣。
但這需要新建一條或多條長度是俄能源管道兩到三倍、穿越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甚至以色列巴列斯坦和埃及等中東不穩定地區的油氣管道,中間可能還要設計地中海的海底管道。
而這成本巨大,更何況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情況並不穩定,要是再來個isis之類的組織,恐怕都能直接拿管道要挾歐洲要贖金瞭。
因此,歐盟就不得不考慮第二條路瞭,那就是從美國進口頁巖油氣。但是單從價格這方面來說,這個方案比第一個還要高。
畢竟他們不可能建立大西洋海底管道,那就隻能靠油輪和港口運輸,而頁巖油氣本身開采和加工成本就極其昂貴,再加上美國存著賺錢的小心思,也不可能給歐盟“友情價”。
因此按理來說,歐盟拒絕這個選項會比拒絕第一個還幹脆,可美國畢竟是國際金融體系和石油貿易體系的領導者。在自身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通過戰略合作協議給歐洲小弟們點優惠價,再施壓歐盟讓其就范也是很有可能的,而這就是美國背後的小算盤瞭。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歐盟真的拒絕瞭俄羅斯的油氣。
而現在,英國已經率先對俄妥協,而歐盟也準備給自己找樓梯下,繼續采購俄能源瞭,美國必然是不會同意的。因為他們這一舉動,等於給瞭俄羅斯喘息的機會,也讓美國失去瞭發財賺錢的機會。
所以可以想見,歐盟和美國在能源進口方面的分歧或許即將升級,而這也將真正推動歐美之間的分裂,屆時,美國主導的反俄體系就離徹底崩潰不遠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