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4日晚上八點,法國總統大選終於落下帷幕。據報道,在最後一輪投票中,馬克龍以58.2%的得票優勢戰勝得票率為41.8%的勒龐,成為自2002年至今,20年來首位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
在法國大選結果出爐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議會議長梅措拉先後給馬克龍發去賀電。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克龍的連任讓不少法國人和歐洲人此前緊繃的神經得到舒緩,懸在心上的一塊大石頭終於安穩落地。
因為對他們而言,馬克龍的成功當選意味著歐洲的局勢還沒到讓人難以想象的糟糕地步,極右翼勢力還沒有成為歐洲政治的主流,這是歐盟和歐洲各國領導人近段時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據瞭解,在法國大選的最後一次投票前夕,德國、葡萄牙、西班牙三國領導人公開表達瞭對馬克龍的支持,並呼籲法國民眾將票投給馬克龍。
三個外國領導人在法國大選時公開支持某一候選人的做法,顯然有幹涉他國內政的嫌疑,但他們還是選擇這麼做瞭。這充分說明,極右翼勢力的崛起已經成為瞭歐洲即將面臨的巨大威脅,他們感覺到瞭害怕和緊張。
在此次大選期間,被稱為“極右翼”的勒龐曾語出驚人,她表示若當選,勢必要帶領法國退出北約、疏遠歐盟。因為這一言論,勒龐一度被西方媒體稱為法國的“特朗普”。
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一樣的是,勒龐的激進態度讓她收獲瞭很多法國“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支持,這些人不滿足於此前法國政府在外交上的“綏靖”政策,更希望多一些獨立和自主。
盡管在這次的大選中,勒龐再一次敗給瞭馬克龍,但是勒龐和極右翼勢力取得的支持率卻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這說明瞭法國大部分民眾已經對法國現任政府的執政方針感到失望,有更多人在尋求新的改變,哪怕是用更為極端、更為激進的方式。
至於驚險突圍,拿下總統寶座的馬克龍,其實也不是真的收獲瞭另一批法國民眾的支持。事實上,很多人把票投給馬克龍並不是因為支持他的政治主張,隻是為瞭單純地反對勒龐成為法國總統罷瞭。
前幾天,法國巴黎爆發瞭示威遊行,那群抗議者表示,馬克龍和勒龐都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總統人選,這兩個人他們哪個都不要。
而馬克龍在大選投票結束後的勝選集會講話中也明確表示,“我知道他們選我,隻是想阻止勒龐”。
很顯然,馬克龍知道他的勝利並不是施政綱領帶來的支持,而是法國人民在極端政治理念面前的取舍導致的結果。
有意思的是,馬克龍的這次當選和美國總統拜登當初的勝選頗有些異曲同工的地方,美國人是為瞭反對特朗普,法國人是為瞭反對勒龐這個“法國特朗普”,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都代表瞭底層民眾的意願和訴求。
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在這次大選中有300多萬張棄權票和空白票,這一數量占到選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也是法國從1969年至今參與率最低的一次總統大選,有很多法國民眾的政治選擇並未得到表達。
據悉,在馬克龍成功連任的消息傳出後,法國包括巴黎在內的多個城市爆發瞭遊行抗議活動,人們走上街頭進行抗議,並與當地警方發生肢體沖突,這一瞬間讓人想到瞭華盛頓的國會山一事。
事實證明,馬克龍的成功連任並不能解決法國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也不能緩解法國民眾對政府越來越不滿的情緒,馬克龍接下來的執政之路並不好走。
除此之外,馬克龍與勒龐的競爭也沒有徹底結束。
勒龐在總統大選結束後表示,她將會在6月份的法國議會選舉中再次與馬克龍進行角逐,另一位極右翼候選人澤穆爾也呼籲極右翼黨派團結在一起,可想而知馬克龍依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可以確定的是,極右翼勢力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已經處於崛起的姿態,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一旦馬克龍政府不能較好地解決法國社會矛盾、滿足法國民眾的需求,極右翼勢力必將順勢而上搶奪發展機會。
左轉社會主義,右轉民族主義,馬克龍能否在極左和極右間尋求平衡,完成心中夙願,將法國重新帶回到“戴高樂主義”的道路上,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