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對美國發出瞭“最後的警告”,表示如果美國繼續向烏克蘭提供火箭炮、導彈等武器,克宮必會予以回應,比如打擊之前從未攻擊過的目標。
前不久,美國宣佈將向烏克蘭提供價值7億美元的武器援助,其中包括高機動多管火箭炮系統(HIMARS,俗稱“海馬斯”)。
據瞭解,該火箭炮系統可同時發射多枚精確制導導彈,還能夠根據不同的彈藥類型調整不一樣的射程,一般是在8到300千米的范圍內。
而美國既然提供瞭這樣一種功能強大的火箭炮系統,就必然會準備配套的導彈使其威力發揮到最大。
普京表示,俄已經得知,美國正計劃對烏克蘭提供射程達45到70公裡的導彈。很顯然,如果烏克蘭真的獲得瞭這一武器,就必然會對俄邊境地區造成安全威脅。
除此之外,英國也將向烏克蘭提供多管火箭系統。英國防大臣本·華萊士表示,該火箭系統可以打擊80公裡以外的目標,並且這是已經與美國協調過的援助計劃。
拜登政府曾說過不會向烏克蘭提供高射程的武器,但如今看來,他們“堅守承諾”的行為似乎更加諷刺。
盡管美國打算援助烏克蘭的導彈射程並不高,但卻足以對俄軍造成不小的沖擊,並且還會使當前膠著的俄烏局勢進一步惡化升級。
此前五角大樓官員就表示美國會限制火箭炮的射程,以保證烏軍能在戰場上使用的同時,也不會傷及俄羅斯境內地區。
但事實表明,美國沒有做到,甚至還讓他們的盟友英國來補充更大射程的武器。
顯而易見,美英這一做法已經徹底激怒瞭俄羅斯,所以普京才會放出狠話。普京的警告無疑是對美國等西方國傢發出的“最後的通牒”,而在此之前,俄羅斯也已經有言在先。
四月中旬,克宮向美國發出瞭外交照會,聲稱美國提供軍援的行為是在“火上澆油”,如果他們繼續這一行為,就將引發無法想象的後果。
而這次的警告與上次的比起來,多瞭一份俄羅斯將會采取實際行動的意思,普京已明確表示俄軍會進行回擊。
雖然他所說的“新的目標”沒有具體指向,但依舊會引發猜想。就最近發生的事情來看,這個“新目標”包括以下幾種可能。
首先是芬蘭、瑞典、立陶宛以及波蘭等不聽勸告,執意挑釁俄羅斯的東歐國傢。
目前瑞典和芬蘭已經申請加入北約,而一旦芬蘭成功入約,俄羅斯作為它的鄰國,無疑會面臨更大的威脅,俄與北約之間的緩沖會大大減少。
俄烏沖突爆發的主要原因就是北約持續東擴,妄圖將“大炮”架在俄羅斯的傢門口,而芬蘭不但不吸取教訓,還主動放棄中立國的地位,助力北約東擴,難道是想變成第二個“烏克蘭”?
俄羅斯此前已經向該國發出瞭警告,讓其放棄入約的想法,但很顯然勸說未果。現在芬蘭已經正式提交瞭入約申請書,隻要等待北約內部的所有流程通過,他們就能夠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按芬蘭目前的態度來看,他們基本不會改變這一立場,所以俄羅斯將其列為反擊的“第一目標”,借此“殺雞儆猴”也不是沒有可能。
其次,普京口中的“目標”也有可能指的是西方還在路上的援烏武器,畢竟之前俄羅斯就已經對西方提供的軍事武器進行瞭打擊。
報道指出,五月底,俄軍使用高精度的海基巡航導彈,摧毀瞭位於烏克蘭日托米爾州“馬林火車站”地區的大量武器和軍事裝備。
而這次美國對烏克蘭援助的武器,將會在更大程度上對俄羅斯構成威脅,為瞭“防患於未然”,俄軍當然會對其進行打擊攔截,以阻止它們到達烏軍手裡。
可以說這成為俄軍“打擊目標”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隻要任務成功,俄軍就基本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最後一個可能就是會對美國及其歐洲盟國進行打擊。雖然這個可能性較小,但也不能被排除掉。
美國口口聲稱自己不會卷入俄烏戰爭中,但其實他們從始至終都在這個局中推波助瀾,對烏援助便是一個例證。
俄羅斯前段時間發表聲明,稱西方的軍事援助早就讓其被動加入到瞭俄烏沖突中。
因此就當前的俄烏沖突來看,俄羅斯隻要把背後的“主謀”解決瞭,那一切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隻不過這話說得很輕巧,做起來卻有些困難。
拋開美國的軍事實力不談,他們的盟友也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按照美國的性格肯定不會“孤軍奮戰”的,一旦俄羅斯對其發起瞭攻擊,相當於是以一對多,而這無疑會引發新的“世界大戰”,這是所有國傢都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俄羅斯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這樣做的可能性極低。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不管俄羅斯最終選擇對哪個“新目標”進行打擊,都是對美國的一次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