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四個國傢組成的四國安全對話機制已經出現很長時間瞭,該機制一直被視為一個針對中國的主要平臺。
臺防務部門一名智庫研究人員在日前聲稱,美日印澳四國在5月份提出的所謂“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系”目的在於組建印太海事情報網,並且很有可能會派出無人機應對“大陸海上民兵”。
所謂臺“智庫”,長期以來都在扮演著大陸網絡笑料制造機的角色,他們的各種預測、分析為大陸網友提供瞭不少的搞笑素材。
例如把幾百噸的沱江艦說成是“航母殺手”,亦或者叫囂在臺海發生沖突時臺軍有能力攻擊三峽大壩等等。
而這次臺智庫人員的分析,也屬於這樣的例子,三分真,七分假,總體上看就是給這些外國勢力戴上高帽子,給給島內“臺獨”壯膽。
近兩年這個所謂的四國安全對話機制存在感相當高,他們多次對臺海、南海等涉華議題指手畫腳。
去年9月份,美日澳印實現瞭首次領導人線下峰會,今年5月份又在東京召開安全對話,看上去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
大概正因如此,這個“小團體”才會被“臺獨”看作是救命稻草。那麼這個四國安全對話機制,真的有這麼強大嗎?
四國安全對話機制把遠在印度洋沿岸的區域外大國印度也拉瞭進來,很多人以為它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一部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該機制最早是2007年由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當時“中國崛起”已經成為國際上的熱門話題,於是安倍晉三首先提出瞭四國合作的倡議,目的是應對中國崛起。
但2008年被外界視為親華的陸克文擔任澳大利亞總理後,決然地退出瞭四國安全對話,該機制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直至中美“貿易戰”爆發,該機制才重新被美國撿起來,並試圖將其打造成一個更加厲害的反華工具。
但這個機制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印度不是本區域國傢,除瞭參加一些聯合軍演之外,不可能對本地區施加什麼影響力。
另外印度與中國雖在邊界問題上有矛盾,但兩國的合作同樣很多,大部分的時間相處還算融洽,所以直接將印度定性成一個“反華國傢”似乎不太恰當。
其次,澳大利亞實際上也不屬於本區域國傢,該國與中國之間隔著東南亞,參加這個機制純粹屬於湊熱鬧。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先天殘廢”的機制,不太可能折騰出什麼大風浪。
不過在“中美對抗”的大背景下,任何帶有反華色彩的平臺或者合作機制都會被美國另眼相看。
在5月份的四國安全對話上,拜登就拋出瞭一個所謂的“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系”,試圖整合美日印澳四國的海上力量,共同應對中國崛起。
而現在的問題是要怎麼整合呢?
臺智庫人員分析,四國將構建“共同行動圖像”系統,大幅提升對印太區域的監視與偵查能力,同時也不排除使用無人機或者水下無人載具對“大陸海上民兵”進行反制。
“大陸海上民兵”,是臺媒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匯,它指的是中國大陸在南海進行捕魚活動的漁民。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臺當局以及綠媒經常污蔑大陸漁民在進行捕魚作業時帶有某種軍事目的,稱其為“海上民兵”,後來這種說法逐漸被菲律賓、越南等國引用,成為瞭“反華分子”攻擊中國大陸的一個工具。
但這是完全違反事實的,因為中國大陸完全沒有必要通過漁民進行相關活動。
我們在南海地區擁有強大的海警隊伍,按照艦船數量計算,中國海警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岸警衛隊,完全有能力在南海應對外國艦船的各種挑戰。
四國機制拿中國海警沒辦法,便反過來對付普通漁民,可以說相當諷刺瞭。至於使用無人機來對中國大陸進行反制,也有點太過天真。
大疆無人機
前兩天,美國“動力”網站放出衛星照片,稱中國山東艦航母上出現瞭大批無人機;上個月18號,全球首艘智能無人系統母船珠海雲號正式下水。
其排水量約2000噸,能夠搭載數十臺不同的無人觀測儀器,在目標海區批量化佈放,甚至能夠自適應組網。
所以想在無人機、無人水下載具方面與解放軍對抗,不得不說,美日印澳四國和這名臺智庫研究人員真的很敢想。
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海空軍實力快速增長,已經具備瞭完全把控第一島鏈內海域的能力。
而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先天不足,四個國傢間的利益也很難調和,屬於一盤散沙。憑這麼一個松散的機制就想壓制我國的發展,是典型的異想天開。
我們從未放棄前進的腳步,所以隨著中國海空軍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所有試圖對抗中國的圖謀都將被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