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瓦爾登湖》:“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
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創造。換言之,每個人的幸福都握在自己手中,你能否獲得幸福,隻取決於你自己。
這裡所講的創造,並非特指“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還包括對“幸福的必要條件”的經營。一個人首先需要具備幸福的資格,才能被幸福眷顧。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人的智慧,包括如何管理自己,以及如何與人相處。如果你的幸福跟別人有關,你能跟別人處好關系,就是你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
比如對於婆婆而言,如果你的幸福不得不與兒子兒媳掛鉤,你就不能破壞他們的婚姻,否則你將與幸福無緣,就像下面這位讀者的婆婆一樣。
讀者來信:
我那個“一周裝病一次”的婆婆,再一次毀瞭兒子的婚姻後,終於慫瞭。
她自認為她在他們傢一手遮天,自認為自己可以操控兒子的人生,自認為養兒可以防老,卻不知,她的晚年生活必須依賴於兒子和兒媳,把他們得罪瞭,她的晚年生活註定淒涼。
當初她拆散我和她兒子的時候,她兒子就已經對她不滿瞭,隻不過他沒有跟她計較罷瞭,就像他在我面前懺悔時所言:“我從來沒想到我媽會破壞我們的婚姻,以至於我沒有任何防備,突然被她打瞭個措手不及,我隻能認栽。既然都已經離婚瞭,我就算怪她又能怎樣呢?我隻祈求她以後不要再幹涉我的婚姻。”
可悲的是,婆婆根本不拿她兒子的感受當回事,見兒子沒生氣沒反抗,就認為自己的做法沒有錯,於是就大張旗鼓給她兒子重新張羅婚姻,然後再一次作妖,於是就再次毀瞭兒子的婚姻。
我前夫第一次離婚的時候,對婆婆的不滿就已經接近於極限瞭。再次被婆婆拆散婚姻,他直接崩潰瞭,也不在乎什麼臉面瞭,當眾把婆婆吐槽瞭一番,揚言要跟她斷絕母子關系,然後就搬出去自己生活瞭,除瞭電話能打通,婆婆再也見不到他的面瞭。
我前面說婆婆慫瞭,就是因為這種打擊。之前她囂張跋扈,自認為有兒子撐腰,覺得自己怎麼作妖都沒事,結果卻把母子關系搞砸瞭。嘗到厲害之後,她不得不慫,因為她的晚年生活不得不依賴兒子。
她想跟她兒子和好,乞求兒媳復婚不成,就跑來找我,認為我比她的第二任兒媳好說話:“我不想老無所依,求你跟我兒子復婚!”
自從我認識她以來,我從來沒有見她那麼慫過。但這跟我又有什麼關系呢?她的悲劇又不是我造成的,憑什麼讓我去修復她的生活?再者說,她求我復婚是為瞭她自己考慮,根本就沒有替我考慮,我憑什麼成全她?
犯瞭錯就要受到懲罰,誰都不例外,否則輕而易舉就能逃脫懲罰,犯錯的成本也太低瞭。
我不會再讓自己重入愛河,之前那段婚姻讓我認識到,不結婚就不會有那麼多破事。至於我婆婆之後的路該怎麼走,讓她自己去想吧!如果真的老無所依瞭,也是她自找的。
東林夕亭情感建議:
不結婚的人,喜歡用“智者不入愛河”來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就像那位讀者一樣,認為不戀愛不結婚就不會為感情問題發愁,就不會為情所困。
其實,這隻是對那句話的其中一種解釋,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解釋。
首先,戀愛或結婚的人,同樣可以堅持“智者不入愛河”的信念,意思是:可以放手去愛,但是不要讓自己陷進去,不要被感性所左右,理性不能丟。隻要你能拿得起放得下,任何感情問題都不算問題。
其次,除瞭不入自己的愛河之外,不入別人的愛河,也是一種智慧。有的人明知道別人有愛人,明知道別人已婚,卻還擠進去破壞別人的婚姻,是一種愚蠢的表現,不僅會毀瞭自己的名聲,而且難逃懲罰。
包括婆婆這個角色也是一樣,不該把手伸得太長,不該摻和兒子的婚姻,否則肯定會得罪兒子和兒媳,就算他們暫時不跟你計較,你也難逃懲罰,因為他們心裡恨你。如果你一錯再錯,再一次得罪他們,除非你對他們沒有依賴,否則你的晚年生活必定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