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村上春樹說:“或多或少,任何人一開始都按照自己的模式活著。別人的模式若與自己的模式差別太大,未免氣惱;而若是一模一樣,又不免悲哀。”
這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心理問題,每個人一開始都有“出廠設置”的模式,後來發現自己的模式別人也有,於是就想著更換模式;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模式跟別人都不一樣,於是又有瞭新的想法,想要跟別人一樣,覺得這樣才不孤單。
雖然每個人都有這種矛盾心理,但並不是說我們隻能一直矛盾著,當我們要求自己隻按照適合自己的模式去生活時,矛盾自然也就消失瞭,你的心不動搖,其他人用怎樣的模式去活,跟你就沒有太大的關系。
比如“合群與否”的問題,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合群與否的概念,要麼傾向於合群,要麼傾向於不合群。但是,在與人接觸以後,合群久瞭會想要不合群,不合群久瞭又想合群,這時候就需要在這種矛盾的狀態中確定適合自己的模式。
適合自己的模式,既包含你“想做的事”,又包含你“該做的事”,結合這兩點去考慮,就可以從現實角度去判斷什麼樣的模式最適合你,明確瞭這一點,餘生就可以活得很堅定。
02
朋友小萱所堅持的“既薄情,又多情”的原則,就是她總結的適合自己的模式。曾經的她,薄情過,也多情過,但卻沒有把這二者結合過,因為那時的她覺得多情和薄情是對立的,非此即彼,隻能留一個。
她總是先多情,全心全意對待愛情,直到失望瞭,受傷瞭,愛不下去瞭,才開始薄情,一直到她跟前夫阿赫結婚時,依然是這樣。
她天真地以為自己在感情方面走瞭那麼多彎路,也該順利瞭,覺得跟阿赫結婚以後,自己之前經歷過的所有不順都會消失,可結果卻讓她大失所望。
阿赫雖然值得她多情,但婆傢其他人卻不值得她多情。她本以為自己既老實又多情,大方善待婆傢人,沒理由不被婆傢人善待,卻不知這世上偏就有一種人不懂感恩,甚至你對他們越好,他們越是不懂感恩,會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她的婆婆就是如此,小姑子和小叔子受瞭婆婆的影響,也是如此,一個個都把小萱當成欠債的外人,今天這個問她要錢,明天那個問她要錢,不僅從來不還錢,而且到後來還嫌小萱給的少。
阿赫在這種情況下沒能護著她,在她心裡,他就漸漸從“值得她多情的人”的位置上滑下來瞭,跟以往的愛情一樣,她對阿赫失望透頂瞭,看不到希望瞭,就不願再多情瞭,開始變得薄情,非離婚不可。
從阿赫之前不懂護妻的行為來看,不難判斷出他性格中膽小懦弱的一面,這就使得他在小萱堅決要離婚的時候,雖不願接受卻不敢拒絕,小萱沒管他,跟他離婚瞭。
他這邊是沒什麼動作,但他的傢人卻很不樂意,因為小萱走瞭,他們的搖錢樹也就丟瞭。在小萱再婚之前,因為她所在的地方不固定,所以她婆婆想找她也找不到。後來等到她要再婚瞭,有確定的婚禮舉辦地點瞭,她婆婆就跑去大鬧婚禮瞭,嘴上說是想替兒子挽回婚姻,實際上是為自己找回搖錢樹。
小萱當眾質問前婆婆:“我跟你兒子復婚有什麼好處?你是會給我錢,還是會給我房子?以前沒離婚的時候你都沒給過我任何東西,現在會給?你來找我,無非是手裡缺錢瞭,想讓我回到你們傢繼續當你們的搖錢樹,沒錯吧?你該不會覺得自己這樣挺美吧?我離婚就是因為對你反感透頂瞭,你不知道嗎?如果你不知道,我今天就正式告訴你,我最討厭你這種算計和欺負兒媳的婆婆,越老越不懂事!”
她的話不僅是說給前婆婆聽的,也是說給新婆婆聽的,雖然她決定再婚之前已經確定瞭新婆婆是好婆婆,但覺得趁著前婆婆大鬧婚禮的機會明確自己的原則,將來在婆傢會更有底氣。
她的這種行為,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既多情,又薄情”,不再像以前一樣把二者分開瞭,而是合為一體瞭。表面上看,她在用多情對待新婆傢,實際上這份多情背後有明確的原則和立場,一開始就講明瞭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樣就可以給自己省去很多麻煩。
03
小萱以前把薄情和多情隔絕開來的心態,是一種“老實人心態”。老實人與人相處,通常都帶著多情,唯有被人欺負瞭,狗急跳墻瞭,才會惱羞成怒。但惱羞成怒是暫時的,事後又會回歸到多情的狀態。
這不是聰明的做法,因為你的原則不鮮明,不讓別人知道你有薄情的一面,別人就會覺得你老實好欺負,就算你有一天忍無可忍翻臉瞭,別人也隻會認為你是狗急跳墻,並不會因為你翻臉而停止欺負你。
聰明的老實人通常都有小萱總結的那兩大優點:既薄情,又多情。這六個字合在一起,其實就等同於“不好惹”三個字。
當你不再以“老實”的老實人面目示人,而是以“不好惹”的老實人面目示人的時候,別人才不會輕易招惹你,別人不招惹你,你身邊的麻煩事自然不會多,這樣你才能活得輕松,而且遇到麻煩瞭也能從容應對。
人生其他方面的事,也可以參考這種思路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模式,當你發現有些問題“正面解決有時候行,有時候不行;反面解決也是有時候行,有時候不行”的時候,就應該想著把正反兩種方法相結合,你同時掌握瞭兩種方法,做到瞭有的放矢,再遇到問題就能輕松解決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