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巴黎聖母院》:“一個人隻要幹瞭一件壞事,就想幹盡一切壞事。”
道德感強烈的人,不會允許自己幹壞事,即便能通過幹壞事撈到好處,他們也不會上癮,因為他們內心的道德感,就是他們的良心。他們的良心不允許他們一錯再錯。
而道德感缺失的人,一旦通過幹壞事撈到瞭好處,就會上癮,從而會一錯再錯。
比如,有的人算計過別人一次,暫時沒受到懲罰,就認為這條路可行,可以輕輕松松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就會繼續算計別人。
婚姻中有些婆婆把兒媳當搖錢樹,就是“道德感”缺失的表現。她們不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反倒認為這樣做可以讓自己嘗到甜頭。可從結果來看,算計別人的人,最終隻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下面這位讀者的哥嫂的婚姻出現危機,就是婆婆太貪心所致,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東林老師,您好:
我哥和我嫂子剛結婚,我媽就慫恿我去算計我嫂子:“反正你嫂子娘傢有錢,讓她給你買婚房,那麼大一塊肥肉,不吃白不吃,要吃就趁早,以免夜長夢多!”
我很反感她說的這些話,一來是因為我認同,我覺得我們傢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算計我嫂子;二來是因為她顛覆瞭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從來沒想過她竟然不是好婆婆。
之前哥嫂談婚論嫁時,她總是滿臉堆笑,總是奉承我嫂子,擺出一副好婆婆的樣子。而她跟我說的那番話,證明她太虛偽,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出於良知,我告訴她:“你是窮瘋瞭嗎?算計自己的兒媳算什麼本事?有賊心沒賊膽,自己想要占便宜,卻指使我去做惡人,太讓我失望瞭。你就不知道想一下後果嗎?你憑什麼認為我嫂子一定會接受你的無理要求?萬一她不接受呢?萬一她因為受不瞭你的算計而要跟我哥離婚呢?你擔得起責任嗎?”
她非但不知錯,還說我把問題想得太復雜瞭:“跟你嫂子接觸以後,我覺得她不是那種強勢的女人,隻要我們提出要求,她肯定有求必應。”
該說的話我已經說瞭,她依舊執迷不悟,我隻好告訴她:“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你如果把我哥的婚姻搞砸瞭,別怪我沒提醒過你!”
她最終真的去找我嫂子瞭,但結果跟她的預期不一致,我嫂子毫不猶豫地拒絕瞭她。
她還不死心,繼續向我嫂子施壓:“你娘傢有錢,憑什麼不給小姑買婚房?這對我們傢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但是對你娘傢來說隻是舉手之勞,現在我們是一傢人瞭,你連這點小忙都不願意幫嗎?”
我嫂子雖然看起來很老實,但是性格很強勢,屬於“人狠話不多”的類型:別人不招惹她,她看起來人畜無害;但凡有人招惹她,她就毫不客氣,甚至六親不認。
她是這樣回復我媽的:“舉手之勞不是你理解的那樣:如果是我自願幫瞭你,你感激不盡,我可以說不用謝,隻是舉手之勞而已;但如果是你算計我,還認為你的無理要求對我來說是舉手之勞,我隻能說你太無知瞭。別怪我狠心,要就怪就你太貪心!”
我媽繼續鬧,我嫂子就揚言要離婚,然後驚動我哥,我哥不想也不敢離婚,所以隻能找我媽算賬,兜兜轉轉一大圈,她所得的結果跟我最初預料的一樣。
我以為她在此之後會安分一點,沒想到她最近又開始心生邪念瞭,想要卷土重來再一次算計我嫂子。您覺得我應該跟我哥嫂通風報信嗎?我怕長期這樣下去,我哥的婚姻會保不住。
東林夕亭情感建議:
我覺得她應該毫不猶豫去哥哥嫂通風報信,讓他們做好迎戰的準備,否則冷不防被算計,即便有能力解決問題,他們的婚姻依然會受到沖擊。
她所遇到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很多人之所以像她一樣糾結,是因為過不瞭“親情”這道心理障礙,如此就會產生“雙趨沖突”:既不想對父母被尊重,又不想哥嫂的婚姻被破壞。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也就是說,當雙趨沖突出現的時候,隻能二選一。至於應該選哪一個,取決於哪個對你更有意義。
對那位讀者來說,既然她先前也認為母親的做法不對,那就沒什麼可糾結的瞭,直接選擇幫助哥嫂就好。
對她哥哥來說也是一樣,左手是親情,右手是愛情,同樣面臨著雙趨沖突。而對比一下就會發現,他母親算計他媳婦是在犯錯,所以他應該選擇大義滅親。
婆婆太貪心的時候,兒媳是否狠心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兒子是否狠心,因為兒子比兒媳更容易降伏惡婆婆。
男人這樣做並不是不孝,反倒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你明知道父母有錯卻無動於衷,任由他們犯錯,是愚孝;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引導他們走向正途,才是真正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