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平凡的世界》:“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
雖然每個人都有美好而合理的願望,但並非全都會實現。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並不是你想要什麼就一定能得到什麼,你需要為瞭實現願望和理想而努力,才有實現的可能。
道理雖然很簡單,但人們的理解往往存在局限,喜歡把目光局限於“養成”,而忽視“改變”。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人的願望是賺錢,或者學會某個技能,這種“養成”類的願望要想實現,人們知道應該努力。但是,諸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類涉及到“改變”層面的願望,往往會被忽略。
以感情之事為例,很多人喜歡奉行“天經地義”的觀念,認為自己理應被善待,認為自己愛的人理應在乎自己的感受,自己不去做任何努力和改變,這種願望通常就不會實現,因為缺少實現的動力。
下面這個女人就在婚姻中遇到瞭這類問題,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故事。
東林老師,您好:
結婚前我以為婚姻會像愛情一樣簡單,覺得自己隻需要做個被動的接受者就好,認為隻要我本本分分做人,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事。
等到結婚以後我才發現,婚姻比我想象中要復雜得多,其中最讓我感覺麻煩的就是:婆傢人並不像我老公一樣愛我,並不能像他一樣在乎我的感受,如此一來,就出現瞭很多矛盾。
有一次小姑帶著她兒子來我們傢,到我們傢以後,他們娘倆一點也不見外,把傢裡弄得亂七八糟。她自己就像回傢瞭一樣歪在沙發上玩手機,她兒子就在我們傢四處亂跑、亂翻、亂塗亂畫。
而我,眼睜睜看著她兒子在我們傢搞破壞,卻不敢聲張。
那種感覺讓人很不舒服,我的內心已經快要著火瞭,可是外表卻還在強顏歡笑,頂多輕聲細語讓她兒子不要亂塗亂畫,卻不敢發脾氣。
我當時不知道我在怕什麼,反正就是怕,好像有什麼心理障礙一樣。
緊接著,我就開心不起來瞭,很想讓小姑帶著她的孩子滾出我們傢,但是卻隻敢想,不敢做。
直到我老公回到傢以後看我狀態不對,感覺我心事重重,他噓寒問暖追問瞭很久,我才吞吞吐吐表達瞭內心的想法。
我依然很怕,跟我老公說瞭以後,急忙補充說:“你別使性子,我擔心你們兄妹倆會鬧矛盾,我不想你們因為我而鬧得不開心。”
他嘴上答應瞭我,但剛出臥室門就去找他妹妹算賬去瞭。
我清楚地聽到他對她妹妹說:“趕緊帶著你兒子滾,我媳婦不歡迎你們!你瞅瞅你兒子把我們傢霍霍成什麼樣瞭,你是帶孩子來做客,還是故意來搞破壞的?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就別帶他到別人傢去,省得招人嫌!”
小姑子跟他吵瞭起來,反問他:“憑什麼讓我滾,怎麼不讓你媳婦滾?在我心裡,外人比你親妹妹還重要嗎?你不要忘瞭,你們的房子是爸媽買的,我有權利住在這裡,誰都別想趕我走!”
她雖然理直氣壯,但最終還是被我老公趕出去瞭。整個過程,我嚇得瑟瑟發抖,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
我老公見我臉色更難看瞭,就跟我說:“你不要怕,有什麼好怕的,不喜歡她就直說,不歡迎她就別藏著掖著。我又不能時時刻刻在你身邊陪著你,如果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被欺負瞭就一直忍氣吞聲,以後那麼長的日子裡,你會活得很累!”
我雖然知道他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自己再被欺負的時候,依然會忍氣吞聲。我不知道是自己天性如此,還是怎麼回事,隻想有個人一直在我身邊保護我,隻有這樣我才覺得安心,這樣的心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東林夕亭情感建議:
沒有人生來就有好心態,或者生來就沒有好心態,心態好不好,取決於後天生活中有沒有做好“心理建設”。
“心理建設”這種事,隻做一次兩次是不夠的,需要反復做,如此才能養成習慣,才能奠定好心態的基礎。反之,如果一直不做心理建設,或者做得很少,沒有養成習慣,就容易出現懶惰、膽小、怕事等諸多毛病。
上面那個女人的問題就是沒做好“心理建設”導致的結果。從她跟小姑相處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就可以看出來,她不習慣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習慣真情流露,而是拼命壓抑自己,掩飾自己,忍氣吞聲。
她之所以不敢發泄,是因為她沒有嘗到過正常心理狀態的甜頭。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不會囂張跋扈,但也不會忍氣吞聲。
她要想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應該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做“心理建設”,讓自己習慣於保留正常的心理,摒棄病態的心理。尤其是又想忍氣吞聲的時候,勇敢反抗,久而久之就可以破除原先的心理障礙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