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齊白石
這句話在文藝界非常流行,有人用此話來自勉,有些用其來偷懶,更多的人都在糾結。
面對前輩留下的經典,純粹模仿還是二次創作?這是一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下,我們不得不提到北京人藝成立七十周年慶典中的大軸《茶館》。
這一版《茶館》采取瞭高清直播的方式,在網絡上引起全民狂歡,要知道,以這次出演的北京人藝全明星陣容來看,如果開商演的話,先不說票價會炒到多高,實際上你壓根就搶不到票,現在有“白嫖”的機會,簡直不要太爽。
在“免費午餐”和“全明星饕餮盛宴”雙重刺激下,70周年版《茶館》好評如雲,很多觀眾還是第一次看到陣容如此隆重的經典劇目,自然非常激動。
但是,筆者想在這裡潑一瓢冷水,70周年版《茶館》的整體表現隻能算差強人意,及格偏上,問題出在哪兒?
首先是化妝,可能是拜高清直播所賜,整個舞臺上的頭套滿天飛,看著有些出戲。
馮遠征飾演的松二爺是一個旗人不假,他那個妝容居然看起來有些像另外一個很有名的旗人,傅滿洲。
這一版的化妝跟電影版《茶館》自然是沒法比,即使和相同主演陣容的2005版話劇《茶館》也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就是表演,原則上講,如果是第一次看《茶館》的觀眾,你會覺得70周年版《茶館》簡直太棒瞭,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活靈活現,可以算上乘之作。
可問題是,一些看過原著、看過電影版《茶館》、老版話劇《茶館》和2005版《茶館》的老觀眾,看完70周年版之後反而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這是《茶館》嗎?是!
好看嗎?好看!
然後呢?沒瞭。
這種感覺的來源很復雜也很簡單,就是演員們在表演上出現瞭不同的追求導致的。
有的人在模仿,刻意模仿,玩命模仿前輩。有的人則在經典的基礎上不動聲色地搞瞭二次創作。
隻不過,有的人模仿砸瞭,有的人模仿牛瞭,有的人二創成功瞭,還有的人二創拉胯瞭。
本文隻談《茶館》的第一幕, 因為第三幕代表瞭《茶館》的思想性,第二幕代表瞭《茶館》的戲劇性,第一幕代表的則是《茶館》的藝術性,這一幕的人物是最值得仔細咂摸的。
本文也隻談六個主要角色,分別是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和秦仲義,他們都是由觀眾耳熟能詳的老戲骨們出演的。
模仿牛瞭的:梁冠華飾演的王利發,何冰飾演的劉麻子
在北京人藝,於是之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王利發是於是之的經典代表作,而《茶館》又是北京人藝的經典代表作。
在這種雙重經典代表作的影響下,即使是梁冠華也不敢隨便對王利發搞二次創作,他隻能摳著於是之版王利發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模仿,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必須理解。
要說狄大人的模仿能力還是相當強的,除瞭太胖顯得不夠靈活,缺乏於是之版王利發那種爽脆的利落勁兒外,其他地方幾乎都算得上經典再現。
劉麻子是一個做壞事還理直氣壯的人販子,唯利是圖能說會道,典型的清末“社會人”,這樣一個角色看著簡單演著非常難,嘴皮子必須非常利索不說,各種小動作和表情必須非常到位才行,一般演員很容易演過火。
英若誠是典型文化人,清華大學外國語專業畢業,書香門第出身,也不知道是誰的眼光,居然能想到讓他演劉麻子,更神奇的是,他一演就成,讓後人無法超越,想不出還能在劉麻子身上搞出什麼二次創作來。
於是,何冰選擇瞭往死裡模仿英若誠,模仿到什麼程度,看遠景都有一種英若誠附體的感覺,在那一刻何冰不是一個人在拐賣婦女,他不是一個人。
對於梁冠華和何冰的“模仿秀”,多數觀眾還是非常認可的,於是之和英若誠把這兩個角色給演絕瞭,後人沒法發揮,隻能模仿,想另辟蹊徑搞二次創作並不一定是個好主意。
模仿砸瞭的:馮遠征飾演的松二爺
70周年版《茶館》直播結束後,網絡上針對馮遠征的批評意見相對比較多,其中化妝這個環節不算他的鍋,他在2005版《茶館》裡的化妝就已經這樣瞭,搞不懂化妝師是怎麼想的,看著確實有些別扭。
馮遠征翹蘭花指的動作也比較誇張,松二爺是喜歡養鳥的旗人,留著小指甲方便喂鳥食和扣鼻煙,小手指頭微微張開比較自然,顯然馮遠征在這個動作上演過瞭。
此外,黃宗洛先生雖然是浙江人,但他為瞭塑造松二爺特意跑到旗人傢裡長期體驗生活,每天提籠架鳥上班找感覺,最後把一個彬彬有禮、好奇心強、愛說話、膽小怕事的松二爺演得很自然。
看得出來馮遠征模仿瞭不少黃宗洛先生的表演,也許是形象氣質問題,他的模仿有些流於表面臉譜化,對比其他老戲骨,多少有些拉胯。
在筆者看來,以馮遠征的形象氣質,他其實挺適合演秦仲義的,演松二爺差點意思。
二創成功的:濮存昕飾演的常四爺,吳剛飾演的唐鐵嘴
常四爺是個正義感極強的武人,能和地痞動手,還能和洋人打仗,身上有一股子豪邁之氣,正好和松二爺形成鮮明對比,他是《茶館》裡比較招人喜歡的角色。
鄭榕老爺子飾演的常四爺突出瞭“硬”和“正”,光明磊落氣宇軒昂,標準的大丈夫好男子。
濮存昕雖然演過小霸王,但他的眉宇間總感覺有一種溫潤的文氣,如果硬沖著鄭老爺子的硬氣去演,就怕演成秀才打架,所以濮存昕沒有刻意模仿鄭榕,而是順著自己的路子去演繹常四爺,他的常四爺在富有正義感之上多瞭一些儒雅,感覺更讓人心疼。
唐鐵嘴有幾個特點:落魄,圓滑,臉皮厚,在《茶館》裡那是口若懸河八面玲瓏,就是掩蓋不住那股落魄勁兒。
電影版《茶館》裡的唐鐵嘴是由張瞳飾演的,張瞳老爺子最經典的角色應該是《編輯部的故事》裡的老劉,他演落魄和窮酸的人物是一絕,就是眼神和表情有些老實,八面玲瓏差點意思。
吳剛當年在《潛伏》裡演陸橋山時就充分展現瞭那個八面玲瓏又圓又滑的勁兒,至於落魄,以他那個面相和演技更是沒問題,
所以,吳剛的唐鐵嘴一直很穩定,他也不用去模仿張瞳,按照自己的路子演反而效果更好。
二創拉胯的:楊立新飾演的秦仲義
藍天野在電影版《茶館》裡一上場,那風風火火的勁兒和幹凈清爽的裝扮就宛如一股新鮮空氣,在這個帶著腐朽味道的茶館裡很是惹眼。
第一次看藍天野的秦仲義,總覺得哪兒有些不對味兒,多看幾遍之後才咂摸出來藍天野老師的用心以及秦仲義這個人物的復雜。
楊立新在70周年《茶館》裡一上場就顯得太趕,他模仿瞭藍天野的風風火火,但流於表面,腳步顯得有些凌亂缺少章法,這可能也和話劇舞臺設計有關,畢竟電影場景更大,畫面更廣,走得開。
秦仲義面對討飯的母女倆,一開始想掏錢又馬上變臉,一揮手“轟出去”,這段戲藍天野給演絕瞭,動作變換、表情變化尤其是“轟出去”的語氣把握真是完美至極。
可能正是因為藍天野給演絕瞭,楊立新沒有模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顯然沒有演好,尤其是那句“轟出去”,裡面沒有無奈隻有強硬,比藍天野差太遠。
秦仲義和龐太監鬥嘴這一節也是好戲,電影版《茶館》裡那叫綿裡藏針,兩人都是打著哈哈說的,70周年版《茶館》裡兩個人都沒演好,真演成瞭鬥嘴。
多說一句,70周年版裡的這個龐太監演得更拉胯,不僅化妝不行,沒有那種腐朽感,也沒有童超老師那種能把人嚇昏過去的猥瑣勁兒,唉。
六位老戲骨,四位發揮完美,兩位有些拉胯,自然讓這一幕話劇顯得不太對味兒,看著確實不錯,但也僅限於不錯,離完美差太遠。
看完整部70周年版《茶館》,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隨著梁冠華、濮存昕、馮遠征、楊立新、何冰和吳剛等人的逐漸老去,《茶館》以後還怎麼演?是繼續模仿還是嘗試創新?
如果繼續模仿,年輕演員裡有多少人能達到梁冠華濮存昕他們的水準,更不用提於是之藍天野他們瞭,繼續模仿的意義還有多大?
如果搞二次創作,會不會引起諸如“毀經典”的非議,據說北京人藝之前搞過創新版《茶館》,因爭議太大後來放棄瞭。
筆者認為,《茶館》已經有瞭完美的電影版,網絡上也能看到像2005《茶館》那樣的經典版,現在又多瞭一個70周年版,經典已然留存,後來的人們不妨嘗試一下創新。
如果有觀眾不喜歡創新版《茶館》,不要緊,網上的經典版隨便看,人藝也可以繼續演模仿版,但對《茶館》的創新完全可以在深挖人物的基礎上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