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中考語文出瞭一個《登鸛雀樓》的送分題,結果變成瞭“送命題”,很多中學生表示不會背這首小學時學的詩,讓人大跌眼鏡。
2022年沈陽“小中考”地理居然也出現瞭一個送分題變送命題的類似事件。
所謂“小中考”,是指初二學生考地理和生物的考試,考完之後初三不再學這兩個學科,此次考試成績計入初三中考,因此被稱為“小中考”。
“小中考”相對來說題目要簡單一些,但由於分差拉開差距很小,學生一旦考砸直接影響中考,因此對學生和傢長來說,“小中考”每一分都很關鍵。
在沈陽2022年小中考地理科目中出現瞭這樣一道題:俄羅斯的母親河—伏爾加河自北向南註入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裡海,屬於_____(填“內流河”或“外流河”)
對於稍有地理常識的人來說,這道題幾乎就是百分百送分題,出題人恨不得把答案直接幫考生填到空格裡。
答案再簡單不過:內流河。
為什麼說是送分題?因為內流河的定義就是那些不能流入海洋,隻能流入內地湖泊或在內地消失的河流,有時候也稱為內陸河。
比如我國的塔裡木河就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也是世界第五大內流河。
沈陽小中考地理題,直接將內流河的定義給出到題幹上瞭:伏爾加河自北向南註入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裡海。這題要答錯,簡直太傷出題老師的心瞭。
問題是,偏偏有不少考生真的答錯瞭,答案寫成瞭外流河,把送分題變成瞭送命題。
不光考生答錯,還有不少傢長不服,認為這是教材的問題,是學校教錯瞭,他們在網絡上各種制造話題,試圖向教育部門施壓,將這道題認定為錯題,全部考生都有分。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學生答錯這道題肯定是把裡海當成海洋瞭,還真不是,因為題幹裡特意標明瞭“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裡海”,等於出題人先提醒瞭考生裡海是個湖泊,這夠良心瞭吧。
這些傢長認為出錯題的根據是地理教材裡有一個伏爾加河“五海通航”的閱讀材料。
所謂“五海通航”,意思是伏爾加河通過開鑿人工運河的方式和波羅的海、白海、裡海、黑海以及亞速海相通,大大方便瞭航運,因此被譽為“五海通航”。
這些傢長們認為,既然伏爾加河的水可以到達波羅的海、黑海等屬於海洋的部分,那伏爾加河就應該屬於外流河,所以是沈陽小中考的題出錯瞭。
不得不說,這些傢長的地理常識也是夠水的。
首先,伏爾加河的幹流是流入裡海的,國際地理領域認定的伏爾加河就是幹流註入裡海的那條河,而裡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伏爾加河當然屬於內流河的概念。
如果因為伏爾加河的河水也能到達黑海就認為它是外流河,那通過伏爾加河及一系列水系和黑海相通的裡海是不是也可以算海洋瞭?
我國鄱陽湖、洞庭湖和太湖的水通過長江也能到達東海,難道這些湖泊也可以算海洋的一部分嗎?
當然不是,如果算的話,就屬於抬杠瞭。
其次,伏爾加河的“五海通航”主要是通過人工運河的方式完成的,這不屬於天然河流的概念,更不能取代伏爾加河幹流的地位。
舉一個例子,秦始皇開鑿瞭靈渠,直接連通湘江和漓江,打通瞭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那是不是珠江也算長江一部分瞭?當然不能算,因為長江和珠江的幹流是分開的。
再說一個,吳王夫差主持修建瞭邗溝,連通瞭淮河和長江,難道淮河也算長江支流嗎?當然不能算,淮河的幹流和長江的幹流也沒有交集。
這還沒提京杭大運河呢。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傢長認為伏爾加河這種地方學生們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去,學習一下可以,拿來考試就是雞肋。
這種說法無疑就屬於耍賴瞭,學生一輩子不需要去的地方多瞭,馬裡亞納海溝,珠穆朗瑪峰、南極洲和北冰洋,有幾個去的?不應該知道嗎?硫酸、硝酸和鹽酸,一輩子用不到的人多瞭去瞭,也不考?難道沈陽中考地理隻考渾河、中街和西塔大冷面嗎?
再說瞭,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大河,還是世界第一大內流河,註入的又是世界第一大湖泊,伏爾加河流經城市裡有一座伏爾加格勒,它在二戰時的名字叫斯大林格勒,發生在那裡的戰役是二戰轉折點。
還有,世界著名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也聽說過吧。
出題人拿伏爾加河這種在地理、歷史甚至美術上都非常有名的國際著名河流當考題,已經相當良心瞭,白給分啊,真想難為孩子,那就直接出錫爾河、阿姆河或烏拉爾河這些內流河好不好呢。
總結一下,其實一部分初二學生答錯這題的原因和安徽中考考生不會《登鸛雀樓》一樣,都是“讀死書”和“死讀書”帶來的毛病。
有的學生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我會,但說《登鸛雀樓》我就不會,這就屬於機械記憶,連最起碼的題目和內容對應都做不到,提王之渙你就更不知道瞭,更別提鸛雀樓的位置,那你背這首詩又有何用呢。
伏爾加河同樣如此,教材裡有“五海通航”就記住瞭,卻把最基本的內流河定義給忽略,出題人唯恐學生記錯,特意把“註入湖泊”這樣的內流河定義寫到題幹裡,結果還有學生答錯,那這書讀得就不是一般死瞭。
安徽中考和沈陽小中考連續出現“送分題變送命題”的現象也挺好,可以進一步警示一些學生和傢長,讀死書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