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是一位不斷進取不斷挑戰自我的導演。
看瞭《懸崖之上》,你很難相信這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除瞭畫面一如既往幹凈養眼外,敘事節奏非常緊湊毫不拖泥帶水,沒有尿點的觀影體驗讓人直呼過癮。
看瞭《狙擊手》,你會發現張藝謀在劇情、畫面、臺詞、演員的結合上已經進入化境,整部電影渾然天成,依然是沒有尿點,依然是緊張到透不過氣。
當然,曲高和寡,我國電影市場上的觀眾整體上還處於鑒賞水平參差不齊的階段,有些劇情你不掰開瞭揉碎瞭講部分觀眾就會看不懂,但要是把電影真往又碎又白的方向拍,電影品質又得大幅下降。
於是,像筆者這樣的自媒體就有瞭生存的空間和價值,本文就掰開《狙擊手》把其中八個細節揉碎瞭講講。
一、為什麼電影場面小?
也許是受到隔壁大片的影響,有些觀眾質疑為什麼《狙擊手》裡的抗美援朝戰爭場面這麼小,還有,為什麼五班戰士連一個凍傷的都沒有。
歷史常識的普及和教育任重道遠啊,《狙擊手》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後期,而不是抗美援朝前期的五次戰役,由於戰爭後期交戰雙方的陣線相對固定,大規模的運動戰已經很少瞭,為瞭繼續打擊敵人震懾對方,志願軍在前線展開瞭“冷槍冷炮運動”,用一幫“特等射手”和“神炮手”給敵人造成重大殺傷,而美軍也針對性開展瞭特種作戰,因此這一階段的前線大部分時候都是相對平靜的,自然很難有大場面。
此外,到抗美援朝後期,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後勤保障工作越來越到位,空軍在蘇軍的幫助下打出“米格走廊”,得到瞭部分制空權, 再加上各種運輸手段和防空能力的增加,前線的志願軍戰士已經能吃得飽穿得暖,很少再出現戰爭前期凍死凍傷的損失瞭。
二、亮亮經歷瞭什麼?
有些觀眾表示沒看懂偵察兵亮亮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狙擊手》劇情交代的很少,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劇情倒推出來亮亮到底在前一天經歷瞭什麼。
亮亮應該是接受瞭一個深入敵後化裝偵查敵人動向的任務,但是,他在獲得情報後不幸被美軍抓獲,美軍一開始以為他是朝鮮方面的擔架手,但狙擊分隊負責人約翰認出瞭亮亮,知道他應該和劉文武熟識,因為亮亮當新兵時就是劉文武接的兵,他們的照片被登在瞭報紙上,於是約翰決定用亮亮當“誘餌”吸引劉文武。
約翰詳細研究過劉文武,他知道劉文武曾經多次為瞭救戰友深入險地,因此他推斷劉文武也會來搭救亮亮,隻是他沒有意識到亮亮的身份是偵察兵,最後玩脫瞭。
三、誰通知的連長?
約翰用亮亮當“誘餌”,那連長是怎麼知道亮亮躺在哪兒,並讓五班去拉回亮亮的“遺體”。
通過前後劇情判斷,美軍應該是利用其他渠道通知瞭附近的朝鮮村民,然後村民又告訴瞭連長,因為村民不僅認識亮亮,還知道亮亮是哪個部隊的,這樣連長也就知道瞭。此外,那個朝鮮小孩也是從村民嘴裡知道亮亮躺在哪兒的。
但是,村民隻知道亮亮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不知道亮亮沒死,所以連長沒有派衛生員隨行,隻派瞭五班前去“收屍”。
至於為什麼派五班,除瞭劇情所需外,估計連長也擔心有陷阱,不能派更多人前去,五班不僅認識亮亮,還非常擅長偽裝和觀察,如果是陷阱的話,五班的存活能力和反擊能力要超過一般部隊。
四、美軍為什麼要活捉劉文武?
有些觀眾吐槽,為什麼美軍明明是一幫狙擊手,以殺人為目的,卻非要活捉五班班長劉文武,有什麼意義嗎?
事實上這也是部分觀眾對歷史常識的瞭解有限,《狙擊手》這個劇情設定在歷史大背景下是沒問題的。因為冷槍冷炮運動期間,志願軍和美軍很多時候不光是打熱戰也在打媒體戰,雙方都盡可能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因為彼此都很難在戰場上徹底擊敗對方,那就隻能在其他地方獲得面子上的好看,讓談判桌上的談判人員獲得心理優勢,比如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指揮官范佛裡特就被自己人批評“為瞭面子流幹瞭美軍的鮮血”,志願軍方面也說范佛裡特這是在“賭氣”。
《狙擊手》中劉文武這個角色的原型可能是神槍手鄒習祥,他在前線非常有名,不僅獲得過一等功臣稱號,上級還專門給他和他所在的部隊拍瞭新聞紀錄片。可想而知,如果美軍能把鄒習祥這樣的牛人俘虜,那將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一件大功勞。、
五、胖墩為什麼要背鋼板?
有觀眾不理解胖墩為什麼背那麼重的鋼板去救人?那塊鋼板能擋得住對方的子彈嗎?
首先,當時胖墩的計劃其實還是用繩子綁住亮亮,然後再由隊友拉回來,他要做的就是利用鋼板擋住自己的身體,獲得給亮亮系繩子的機會。
其次,胖墩扛的鋼板應該是某個裝甲車的配件或大炮的防盾,對於經驗豐富的士兵來說,什麼樣的鋼板能擋得住子彈他們自己有判斷,按照胖墩移動的費勁程度推斷,這塊鋼板的厚度應該足以擋得住子彈。
關鍵是,別看美軍的瞄準鏡很拽,但他們的槍隻是在溫切斯特步槍和加蘭德步槍基礎上改裝的普通狙擊槍,並不是反器材步槍,打不透鋼板很正常,子彈沖擊力打不倒胖墩和鋼板也很正常,胖墩的體重加上鋼板的自重,可不是一發步槍子彈能輕易放倒的,再說瞭胖墩還有戰友協助呢。
六、美軍狙擊手為什麼要開坦克回去?
也有人吐槽美軍狙擊手為什麼會突然去開坦克,原因很簡單,害怕。
在劉文武犧牲後,美軍雖然知道五班這邊還有人,但並不知道其實力。很快,大永用他的槍把幾個美軍一個一個點名,還打死瞭美軍上尉,證明瞭自己的實力。而且美軍狙擊手根本看不到他,所以稱呼他為“幽靈”。
既然對面棱線上有一個槍法很準的“幽靈”存在,約翰當然要想辦法躲開大永,不然的話他很容易就被大永當瞭活靶子,於是鉆進烏龜殼坦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大永的槍法再準也打不透坦克。
至於為什麼約翰用並列機槍而不是步槍對付大永,原因也很簡單,這種做法最安全。
七、五班的戰術有沒有問題?
首先,劉文武發現部隊落入陷阱並被伏擊後選擇不撤退的做法是對的,因為他要執行任務,而且亮亮的身份特殊,哪怕是遺體也要搶回去。後來發現亮亮還活著時,他就更不能撤退瞭。
但是,五班的戰術選擇還是有一定問題的,那就是沒有及時派人尋求增援。
美軍有能力呼叫航空兵和火炮支援,但他們沒那麼做,原因是他們想活捉劉文武,這一點劉文武在電影裡解釋清楚瞭。
五班沒有能力用無線通訊呼叫增援,但他們確實需要增援,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發現被伏擊後第一時間派人回去通知連長,其實他們隻需要幾門迫擊炮就能把美軍狙擊分隊徹底壓制住讓他們不敢露頭,不過那樣一來美軍也就要放棄原計劃呼叫自己的火炮和飛機支援瞭。
我們隻能認為,劉文武這是不想把戰事搞大,想在五班能力范圍內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同時也是在復仇。
應該說,約翰和劉文武都低估瞭對手的能力。
八、《狙擊手》的原型
電影上映前大多數人都以為《狙擊手》會以張桃芳為原型,後來發現根本不是,劉文武身上有鄒習祥的影子,大永身上有張桃芳的影子,但都不明顯,《狙擊手》幹脆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次很小的遭遇戰,這樣規模的戰鬥在朝鮮戰場上多如牛毛不可勝數。
《狙擊手》事實上忽略瞭很多東西,把有限的時間全部濃縮在瞭一次戰鬥上,甚至連五班戰士的名字都顯得那麼隨意,讓人記不住太多。
筆者認為,張藝謀對電影做的大規模“減法”恰恰是《狙擊手》的魅力所在,沒有明星臉,沒有標志性的建築和地名,但士兵、戰鬥、犧牲和死亡這些戰爭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反而更像是真實的經歷,越簡單越真實。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