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播出後,一開始收視率一般,各種觀點都有。
有人說是因為不想看楊穎,這實在是很奇怪,她又不是主要角色,出場也不早。
有人說是因為臺詞太現代化,其實也可以理解,古人說話也不是用書面語,電視劇不可能用《三國志》的行文風格說臺詞。
還有人說劇情太晦澀,看不懂,這其實勉強還算是一個靠譜的理由。
《風起隴西》雖然背景是觀眾比較熟悉的三國,但該片本質上還是在三國基礎上的架空故事,和《三國演義》的內容相差甚遠,一些主要人物的名字和機構的名稱對於觀眾來說都是新鮮事物,看不懂倒也正常。
本文就用幾段文字簡單介紹一下《風起隴西》的大中小歷史背景以及大致劇情脈絡,希望能夠對那些“看不懂”的觀眾有所幫助。
一、大背景—三國
《風起隴西》的歷史大背景是三國初期,劉備已經去世五年,蜀漢和東吳已經修好,諸葛亮也已經平定蜀漢南方,並將大本營前置漢中,在曹丕去世曹叡即位的當口發動北伐並取得相當大的戰績。
曹叡派曹真和張郃領大軍增援,張郃在街亭連續擊敗蜀漢軍隊,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歸國後自貶三級,以右將軍領丞相事。
除瞭軍事熱戰之外,三國之間還展開瞭一系列的人口戰、經濟戰和諜戰。
比如蜀漢用他們特有的直百五銖錢大肆收割益州百姓財富的同時,直百五銖甚至還滲透到瞭曹魏和東吳,同樣也收割瞭他們的經濟。
此外,蜀錦也是蜀漢進行經濟戰的重要工具,當時的蜀錦甚至可以充當貨幣硬通貨的角色,為蜀漢創造瞭大量財富。
諸葛亮收服蜀漢南方之後,一方面利用雲南的銅礦大量制作直百五銖錢,另一方面提倡蜀漢民眾種桑樹織錦,蜀漢用直百五銖和蜀錦從曹魏和東吳換回瞭大量物資,因此蜀漢在經濟戰上不僅不吃虧還大占便宜。
《風起隴西》的關註點則主要在諜戰和科技戰,也就是蜀漢司聞曹和曹魏間軍司之間的鬥爭,以及曹魏竊取蜀漢連弩技術的滲透。
此外,三國鼎立,蜀漢和東吳是弱勢一方,曹魏是強勢一方。如果蜀漢不思進取偏安一隅,那麼曹魏將憑借強大的戰爭潛力輕松碾壓蜀漢和東吳。
因此,諸葛亮鑒於三國形勢制定瞭以攻代守的戰略,一方面北伐是興復漢室的必然過程,另一方面北伐也可以最大限度幹擾曹魏的戰爭實力增長,最大可能延緩蜀漢被消滅的時間。
當然,諸葛亮北伐還有第三個原因,那就是蜀漢朝堂鬥爭的需要。
二、中背景—朝堂
《風起隴西》並不隻關註諜戰,其中還有大量篇幅在描寫蜀漢朝堂上的鬥爭,和一些觀眾印象中諸葛亮在蜀漢一言堂的情況不同,實際上蜀漢的朝堂要比東吳和曹魏都要復雜很多。
曹魏的朝堂相對比較簡單,曹丕篡位時采取瞭九品中正制籠絡士族,因此他和曹叡時期曹魏的朝堂就是鐵板一塊,曹叡死後則是皇帝和權臣的矛盾,主要是曹傢和司馬傢的較量。
東吳的朝堂相對復雜一些,主要是孫傢為代表的淮泗集團和江東豪族之間的合作和矛盾,東吳前期的將領如周瑜等人都是淮泗集團的骨幹,中後期的陸遜等人則是江東豪族骨幹,東吳統治者代表的是淮泗集團利益,他們和江東豪族之間有合作也有對抗。
蜀漢的朝堂最復雜,主要分為三個派別,本地的益州士族是一派,劉焉劉璋父子帶來的東州集團是一派,劉備入川帶來的荊州集團是另一派。
最要命的是,這三派之間是一層壓一層的關系,以李嚴為代表的東州集團在劉璋時期是壓著益州士族的,劉備來瞭以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又壓住瞭東州集團。
於是,荊州集團在最上面,東州集團在中間,益州士族在最下層,這樣一來益州士族就對蜀漢產生瞭極大的不滿,所以蜀漢滅國時正常情況下還是能接著打的,但益州士族早就不滿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統治,在他們的脅迫下,劉禪不得不幹脆投降,不投降也沒辦法,蜀漢早已經失去瞭益州本地士族的支持。
《風起隴西》著重刻畫瞭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除瞭他們個人恩怨之外,這背後其實就是東州集團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矛盾。
劉備活著的時候,李嚴的地位很高,畢竟他和法正都是東州集團的大佬,諸葛亮當時還沒有開府的資格,下達命令還得通過尚書令李嚴。
劉備去世的時候,他必須將權柄交給荊州集團的代表諸葛亮,李嚴以東州集團代表的身份擔任副手。
諸葛亮開府之後大權獨攬,漢中成瞭諸葛亮事實上的地盤,李嚴的主要地盤則在江州,兩人之間大部分時間還是合作,但少不瞭有權鬥,其中個人恩怨隻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還是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
諸葛亮力主北伐,李嚴和益州士族反對北伐,根本原因在於利益,北伐需要錢和資源,這些東西大部分要從益州士族手裡拿,他們自然不願意。而荊州集團隻有通過不斷北伐才能緊緊掌握住兵權,同時將益州士族牢牢壓制住。
所以,《風起隴西》中李嚴聯合益州士族彈劾諸葛亮就是蜀漢三大派別之間的鬥爭。
多說一句,《風起隴西》中的丞相長史楊儀戲份很多,他甚至還是司聞曹的創始人之一,很多觀眾因為《三國演義》的關系對楊儀觀感不好,同時還覺得他官小,一個長史能是多大官。
實際上,丞相長史是一個大官,相當於丞相府的丞相,由於諸葛亮丞相府基本等同於蜀漢權力中心,楊儀的實權那是相當大,而楊儀本人的能力也很強,一直受到諸葛亮的重用,因此李嚴他們確實非常忌憚楊儀,楊儀也因為行事風格得罪瞭很多人。
在《風起隴西》中,楊儀之所以要求司聞曹馮膺盡快把“街亭情報案”結案,就是怕李嚴拿這個做文章,李嚴很難動得瞭諸葛亮,但他扳倒楊儀還是有可能的。
所以,司聞曹中馮膺和李邈的背後是楊儀和狐忠,楊儀和狐忠的背後是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和李嚴的背後是荊州集團和東州益州集團聯盟。
三、小背景—諜戰
《風起隴西》選取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街亭之敗為故事切入點,然後圍繞著曹魏和蜀漢的諜戰展開故事。
很多觀眾對蜀漢司聞曹和曹魏間軍司感到一頭霧水,實際上你把他們想象成克格勃和中情局的關系就可以瞭。
司聞曹,下屬司聞司、軍謀司、靖安司和主記室。
司聞司負責對蜀漢境外派遣間諜,刺探各種政治和軍事情報,同時還負責間諜的訓練、潛伏和聯絡。
可見,司聞司就是司聞曹的核心部門,簡單說就相當於軍統局的情報處、行動處、訓練處和人事處。
軍謀司負責對司聞曹搜集到的情報進行分析和匯總,這個部門相對來說職能比較簡單,屬於策劃和分析部門。
靖安司負責蜀漢境內的反間和治安工作,防止曹魏和東吳的滲透以及五仙道的作亂,說白瞭,靖安司類似於國安部門,和司聞司一樣重要,都是司聞曹的核心部門。
主記室負責司聞曹內部的總務和後勤,有點兒類似餘則成負責的天津站機要室或者類似軍統局的經理處和總務處。
如果用一個公司來做比喻,司聞司大體相當於公司運營部門,軍謀司相當於企劃部門,靖安司相當於人事和行政部門,主記室相當於後勤部門。
曹魏那邊的間軍司是什麼架構《風起隴西》裡沒有詳細說明,但從糜沖擔任的天水郡間軍司司馬這個職務看,曹魏間軍司有點兒像軍統架構,中央有總部,各地有分站,所謂天水郡間軍司司馬糜沖就相當於《潛伏》裡的天津站站長吳敬中。
至於被曹魏招安的五仙道,其來頭也是不小,五仙道的原型是五鬥米道,其創始人張陵據說是張良的後代。
劉焉統治益州時,五鬥米道第三代傳人張魯用劉焉的兵占領瞭漢中然後成為一個割據政權,劉璋統治益州時因為張魯不服,就殺瞭他母親和全傢,兩傢結仇很深。後來張魯投降瞭曹操被封為閬中侯,食邑萬戶。
因此,以五鬥米道為原型的五仙道至少在表面上是親曹魏反蜀漢的,漢中則是他們的老根據地,因此司聞曹靖安司的一部分精力是用來對付五仙道的。
對於《風起隴西》來說,其諜戰戲主要有兩層劇情。
第一層是圍繞“街亭情報案”展開的,具體包括“蜀漢臥底白帝是否叛變”、“張郃進軍情報如何出錯”、“曹魏臥底燭龍到底是誰”三個謎團展開。
第二層是圍繞曹魏“青萍計劃”展開,具體包括“如何盜竊蜀漢連弩技術”、“曹魏和五仙道聯合”兩個計劃。
多說一句,有些觀眾對《風起隴西》裡一些正面人物關系還有一些不解,為什麼諸葛亮、馮膺和荀詡都是正面人物,可他們三個人卻似乎也在內鬥。
實際上,這就是層次和境界的不同造成的。
荀詡最關心的是“小我”,也就是他、妹夫陳恭和妹妹翟悅的安全和幸福,然後才是司聞曹,再然後是丞相,最後是蜀漢。
馮膺最關心的是“中我”,也就是效忠丞相,然後是蜀漢,他為瞭丞相可以犧牲陳恭和荀詡,甚至犧牲自己。
諸葛亮最關心的則是“大我”,也就是蜀漢的命運,他明明知道李嚴也是忠臣,但為瞭延續蜀漢的國祚,隻能繼續打壓李嚴和益州士族集團。
因此,不同境界、不同層次的幾位正面人物,也會產生矛盾和鬥爭。
綜上,《風起隴西》雖然是一部真實歷史背景下的架空諜戰劇,但該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敘事風格看起來很有質感,服化道制作比較精良,演員演技也很出色,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要求觀眾追劇時要具有一定的歷史常識和邏輯思維能力。
當然,這並不是《風起隴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