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收養“小狗”
今年4月份時,上海一戶居民在院子草叢中發現瞭“小狗崽”,身上還連著臍帶,一看就是出生沒多久。
事實上,流浪狗母親在懷孕時,確實會到一個自認為比較安全的地方產仔,但是產仔之後母狗一般會守護在小狗狗身邊,而這戶居民並未看到母狗的身影,誤以為這隻小傢夥剛出生就被人遺棄。
頭疼的是,照顧這種剛出生,身上還連著臍帶的小動物,需要耗費的精力非常大,沒有養寵經驗的人根本養不活。於是這傢人將其發到小區業主群裡尋求幫助。
好在小區內有一名養狗經驗豐富,有過多次照料奶狗經驗的人傢胡楠,於是將這隻小傢夥送往胡楠傢裡飼養。
胡楠養狗經驗豐富,一眼就判斷出這個小傢夥情況比想象中的要嚴重,首先是送去的時候已經全身冰涼,要知道哺乳動物屬於恒溫生物,體溫下降意味著失溫,而且當時上海的天氣還比較冷,小傢夥在外面沒有保暖的地方,難以抵抗外界的低溫。
胡楠傢人便用電熱毯幫助它維持體溫,後來小傢夥又出現休克,還是傢人及時發現一直按摩小傢夥的心臟,它在又一次生還。
雖然沒有媒體報道胡楠傢人照顧小傢夥有多辛苦,但有過養寵經驗的人都知道,幼崽非常難養,尤其是剛出生就沒母親照顧的幼崽。
我朋友曾經養瞭一窩剛出生就遭母親遺棄的貓咪,貓咪的眼睛都沒睜開,需要用註射器一點點地將羊奶粉註射到嘴巴中,幾乎每隔2-3個小時就要喂養一次,夜間也不例外。還要用棉簽擦拭屁股,刺激排便。
想必為瞭飼養這個小傢夥,一傢人也沒少操心吧。
然而就在飼養過程中,胡楠一傢人越喂越覺得不對勁,這實在不像是一隻狗狗,都已經將近兩個月,可體型還是非常小,正常的狗狗不可能長得這麼慢。
糞便和爪子看起來也不像狗,求助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小傢夥根本不是狗,而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貉”。
貉,就是一丘之貉(he)的貉,在前些年貉還比較少見,但是這些年隨著綠化覆蓋率增加,以及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給瞭貉喘息的機會,一部分貉就從“避難所”環境,來到瞭城市之中,上海松江一些小區經常能夠看到貉的身影。
居民錯把貉當成狗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貉也是犬科動物,幼崽時期特征不明顯,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有可能會被認錯。
目前,這隻貉被送往瞭上海動物園,會有專業人士照顧它,這隻可愛的小傢夥也有瞭最終的歸宿。
不要隨意救助野生動物
雖然這隻可愛的小傢夥最終有瞭圓滿的結局,但還是要說的是,輕易不要救助野生動物,因為有時候你的救助會加劇它的死亡。
對於不太瞭解野生動物習性的人而言,有時候存在著“強行救助”的行為。比如:傻狍子幼崽會蹲在草叢中,等著母親回來。這是因為它們還太小,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媽媽會將它們單獨藏在草叢之中,自己去覓食,覓食結束後再回來照顧。
如果不太瞭解它的生活習性,就會誤以為它沒人管,強行將其送到動物園進行救助。
還有一些雛鳥會因為學飛,或者因下雨而落在草叢中,其實有時候它的父母就在附近,會幫助幼鳥。但如果不瞭解它的生活習性,也會強行救助。
野生動物和寵物的區別非常大,不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救助的話,會導致它們的死亡。比如:麻雀雖然以植物種子等為食,但是幼崽卻要吃蟲,不瞭解它的生活習性的話,用植物種子喂養它們,很容易導致它們拒食,之後死亡。
還有一些野生動物則非常危險,強行救助會讓你有受傷的風險。比如:熊,野外發現小熊千萬不要靠近,有可能它的媽媽就在附近。母熊的母愛非常強,任何膽敢靠近它們幼崽的生物,都會被它們視為威脅而攻擊。
曾經有一個人在幹農活時,聽到瞭小動物的哀嚎聲,走進一看發現一隻小熊被獸夾夾住,出於好心,男子上前營救,不料被附近的母熊當作威脅,攻擊致死。
還有一位博士,在野外爬山時,偶遇瞭一隻小熊,之後這名博士給小熊拍照,不幸遇到瞭回傢的母熊,母熊擔心孩子有危險,對男子發出致命攻擊,導致該男子墜落山崖,右眼受傷嚴重。
如果真的發現瞭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比如:受傷,感染,喪失野外生存能力等,可以聯系相關部門進行救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偶遇到瞭野生動物不要投喂,因為它們有野外生存技能,人類的投喂反而會導致它們喪失野外生存技能。
另一方面,投喂會導致它們更加親近人,而野生動物親近人類並不是好事,有可能導致人和動物受傷,比如:峨眉山的猴子之所以如此猖狂,就是因為人類長期投喂,助長瞭它們囂張的氣焰。
#上海##上海一小區現大量野生貉##貉##奇妙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