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魚是什麼魚?這魚究竟是如何跟地震扯上關系的?
事情是這樣的, 地震魚又叫皇帶魚,是一種常年生活在深海的魚類,人類覺得這魚相當罕見。後來人們發現,似乎每次皇帶魚出現的時候,都會有地震隨之而來,於是,這種魚類得名“地震魚”。比如:
2010年底的時候,日本的本州島海岸附近出現瞭十幾條皇帶魚,結果2011年3月本州島發生瞭9級地震;
2011年9月的時候,臺灣省臺東的漁民捕捉到瞭一條4.6米長的皇帶魚,結果9月22日的時候發生瞭地震;
2013年的時候,同樣是臺東的漁民捕捉到瞭一條4米長的皇帶魚,結果沒多久又發生瞭地震;
2015年5月,馬來西亞的海灘上出現瞭一條皇帶魚,於是6月的時候發生瞭一場地震。
類似的事情,發生相當頻繁。於是,有的人就在這種魚類的出現和地震的發生之間建立起瞭聯系。
近日,臺東的一位釣客在海邊釣到瞭一條皇帶魚,體長6米,重達130公斤,據推測年齡應該在7歲左右。根據歷史記錄,人們又開始浮想聯翩瞭,是不是地震又要發生瞭?
皇帶魚
說起帶魚大傢可以說是一點都不陌生,那皇帶魚是啥?是帶魚的高級版嗎?皇帶魚看起來確實像是帶魚的放大版,外形都十分扁平,呈細長狀,但是從親緣上來看是相差十萬八千裡的,所屬的科目不一樣。
一般來說,皇帶魚的體長在3-7米,體型算是比較大瞭。它們的性情也比較兇猛,會有同類相殘的情況,但是一到繁殖季節,它們就會變得禮貌起來。它們通常生活在海底200米左右的地方,最深能夠到1000米的位置。在海洋中,它們一般以中小型的魚類為食,比如烏賊、螃蟹等等。
但其實,由於常年生活在深海,而且數量較少,迄今為止,人們對這種魚類的瞭解並不是非常豐富。它們有著粉紅色的魚鰭,閃亮的銀色皮膚,身上也分佈著不規則的斑點和條紋,但是在死去之後又會快速地消失。
地震魚和地震的發生真的有關系嗎?
地震魚的出現和地震的發生之間是否存在著什麼因果關系呢?有日本的科學傢對此進行研究,對1928年到2011年的數據進行瞭關聯。研究的結果表明,在研究的期間內,深海魚類的出現與地震是沒有任何聯系的。
地震魚很難有可能是地震的始作俑者,那麼為什麼在地震發生前,生活在深海的皇帶魚會突然出現在淺海呢?
科學傢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在發生地震的時候,地殼的巖石會受到擠壓,釋放出來的帶電粒子與水結合之後生成瞭氧化氫。這種氧化氫會到對皇帶魚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地震前,可能會有皇帶魚為瞭逃避這些有毒的物質,隨波逐流到淺海上來瞭瞭。也有的說法認為可能是海底的地質發生變化,導致有的皇帶魚不小心從深海遊到瞭淺海。
當然,大傢也發現瞭,皇帶魚的出現並不是百分百預示著地震的發生。所以大傢不必過於驚慌。
地震魚能不能吃?
既然是魚,可能會有很多朋友不禁靈魂發問,那這魚能不能吃呢?實際上,由於人們將這種魚類與地震相掛鉤,這種魚的出現也被視為不詳的預兆,因此很多國傢和地區都是不吃地震魚的。但盡管如此,這種魚類的數量仍然非常有限,主要是受限於它們的繁殖方式。
皇帶魚采取的是體外排卵的方式,在受精之後,魚卵是不會受到父親或者母親的保護的,因此它們的存活率是非常之低的。
至於好不好吃,我也沒吃過。
關註呱呱資訊,帶你瞭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