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6月份,我國南北方降水截然不同,總體呈現南澇北旱的情景,南方多地因強降水導致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頻發。北方則出現持續多天的高溫幹旱。
隨著雨帶向北移動,目前南方降水和北方幹旱有所緩解,北方部分地方還面臨“由旱轉澇”。
今天初夏階段我國“南澇北旱”,但根據國傢氣候中心5月26日汛期滾動預測會商結論:
今年主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為一般到偏差。6月至8月,我國總體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季節內氣候變率大,主要多雨區在我國北方。
預測報告表示,今年夏季黃河流域中下遊、海河流域、遼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暴雨過程較多,可能出現較重汛情。而這些地方都集中在我國北方。
那麼問題來瞭,難道真的是雨帶北移瞭嗎?為何今年多雨區在北方呢?
雨帶北移瞭嗎?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回到去年,我們會發現去年河南,山西等多地出現超強降水,鄭州720強降水甚至打破當地歷史記錄,給當地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河南暴雨,山西暴雨等北方雨水偏多的事實,已經讓人們開始懷疑:我國雨帶是否北移,往後北方是否會經常出現強降水?
然而事實究竟如何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國的雨帶是如何形成的。
在南北緯30度左右,有一個副熱帶高壓帶,如果地球是一個海洋,那麼副高將會像一條腰帶一樣環繞地球一圈,但是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副高被切割成一個個的小區域,其中影響我國最大的就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西太副高”。
每年絕大多數時候,西太副高會退居到海洋,但隨著太陽直射點不斷向北移動,西太副高會得到加強,西伸北抬影響我國。
其中受西太副高影響的地方,空氣會下沉,起到增溫增壓作用,水汽難以凝結成雲霧,所以多晴空無雲的天氣,同時還高溫少雨。
另一方面,受行星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會將來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水汽輸送到我國,順著副高的邊緣來到內陸。
來自北方的幹冷空氣,與來自南方的暖濕空氣相遇,就會在副高西北側形成降水。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副熱帶高壓的位置也會移動,在暖濕氣流和幹冷氣流等配合之下,形成瞭華南龍舟水,江南梅雨季節,以及北方地區的“七下八上”。
去年我國北方出現強降水,其實,並不是我國雨帶北移,而是在“七下八上”這段時間裡,河南等多地確實是主汛期,而在這段時間,我國海面上形成瞭臺風“煙花”,煙花大量水汽不斷被輸送到河南等地,造成瞭河南出現極端強降水。
去年的山西強降水出現的原因也是在主汛期時,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不斷被輸送到山西中南部地區,為山西持續降水提供瞭充沛的水汽來源。
也就是說,去年強降水主要是因為“降水的極端性”,全國各地的雨帶並未北移,各地進入雨季的時間和往年大致相同。
更何況,雨帶北移是一件需要長期觀測的結果,不能僅憑1-2年的極端天氣就妄下結論。
影響北方多雨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厄爾尼諾事件會導致我國南方多雨,拉尼娜事件往往會導致北方多雨。
拉尼娜事件就是指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在太平洋的海面上,東南信風會將太平洋東部表面(秘魯)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亞)。
如果東南信風較強的話,那麼會將秘魯附近的海水使勁吹向澳大利亞地區,使得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亞)的海水溫躍層更深,太平洋東北冷水上湧。這就會導致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亞)的空氣受熱上升,地面形成低氣壓;而太平洋東部(秘魯)空氣收縮下沉,形成高氣壓,形成沃克環流。
拉尼娜事件發生後,會導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受副高控制下的海洋不利於臺風形成,所以臺風相對比較偏少。
另外,拉尼娜事件還會導致西太副高位置偏北,強度偏強,副高長期偏北,會導致我國北方汛期降水增多。相反如果是厄爾尼諾事件,則會導致我國南方汛期降水偏多。
今年尤為特殊的是,今年已經是連續3年預測拉尼娜現象,很可能發生罕見地“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受拉尼娜事件的影響,今年北方地區降水或會偏多。
除瞭拉尼娜事件之外,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減少,全球變暖等,都會影響降水的變化,尤其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地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大氣含水量就會增加7%,未來這些水汽將會以降水的形式落在地球上,因為降水存在時空、地區不平等,以至於局部地區將會出現強降水,釀成災害性天氣。
#北方##雨帶##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