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我們端上餐桌,隻能在養殖場掙紮的貝類會有多大破壞力呢?
如果我告訴你,它們中的一個物種已經攻陷北美,導致當地貝類各種滅絕,甚至多次讓核電站緊急關停多次,你又作何感想呢?
淡菜是一種處理起來非常麻煩的海邊美食,因為它們喜歡密密麻麻地黏在養殖場培養物上,你必須要把它扯下來,並拔出被它吸進去的東西。
味道是鮮美,但處理起來就是噩夢。
圖註:斑馬貽貝
當然,今天的主角不是淡菜,而是另一種貽貝,它比淡菜小很多,差不多隻有五毛錢硬幣那麼大。
它也沒有淡菜那樣的美味,但是它的生存方式和淡菜差不多,就是把自己牢牢吸附在各種東西上,而且破壞力驚人。
得益於它貝殼上的斑馬式的條紋,所以它經常被叫做斑馬貽貝。
斑馬貽貝入侵北美
斑馬貽貝是典型的入侵物種,在世界各地水體裡都有它們的身影,而它們也是一個合格的入侵物種。
首先,它們的繁殖能力十分驚人,六七周就開始繁殖,在繁殖的季節每周可以產卵3-4萬枚,整個繁殖季節可以產卵100萬左右。
其次,它們的適應能力極強,各種條件水體都不在話下,成年貽貝甚至離開水體後依然能夠存活7天。
雌貽貝把卵產在水中,孵化後它就像一個細小的幼蟲一樣在水中遊動,當碰到一個堅硬的表面時,它們就會牢牢“抓住”,然後在此定居。
1988年的時候,美國的水域第一次發現瞭斑馬貽貝,到今天,北美的大部分淡水水域已經被這種小東西侵占。
這個物種原產於歐亞大陸的黑海和裡海,至於為什麼去到北美淡水還有待考究,現在普遍認為是通過一艘跨越大西洋船隻的壓艙水傳播過去的。
作為一個合格的入侵物種,它們把“多”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被它們污染的水域,隨便翻開一塊石頭,都是密密麻麻“結滿”瞭斑馬貽貝,連其它貝殼和甲殼動物都不放過,這些有著堅硬外表的動物也基本掛滿瞭它們。
正常情況下,斑馬貽貝的壽命是4-5年,當它們死亡時,它們的被沖到瞭岸邊,導致整個污染水域的沿岸都是它們的貝殼。
但是,這和關停核電站有什麼關系呢?
在斑馬貽貝的原產地,至少有36種鳥類和53種魚類以它們為食,但是在北美沒有這些物種。雖然也有類似的物種,但是這些物種控制斑馬貽貝的種群能力有限,所以它們可以泛濫成災。
當一個入侵物種變得非常多的時候,它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隻是斑馬貽貝的破壞和別的入侵物種有點不同。
它們是濾食性生物,簡單地說,它們會把水中的雜質吸收瞭,然後釋放出更清潔的水,據信一隻斑馬貽貝每天可以加工1升的水。
所以,有它們的水域水會變得十分清澈,而且這個提升情況十分驚人,有些水域直接從15厘米的可見度提升到90厘米的可見度。
斑馬貽貝的存在好像還改善瞭環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水的能見度變深瞭,導致陽光可以穿透更深,這使得水中植物更好地生長,比如各種藻類。
換句話說,斑馬貽貝的泛濫導致瞭水中植物的泛濫,這種泛濫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最終污染水質。
不過,有趣的是,因為植物變多瞭,也導致部分底棲動物的增多,其中就包括一種經濟鱸魚,據信這種鱸魚的捕獲量比入侵前足足增加瞭5倍。
也正是這些瘋狂生長的水中植物影響到瞭核電站的運行,最終導致核電站緊急關停。
我們知道核電站需要加熱水來發電,所以經常都是圍繞著大水體(湖泊或海洋),斑馬貽貝最先入侵的是北美五大湖區,而這些湖邊上坐落著許多座核電站。
2007年9月12日,在紐約奧斯威戈附近的詹姆斯·菲茨帕特裡克核電站,第一次關停瞭850兆瓦的設施。
而這次關停的原因是,當時藻類堵住瞭核電站進水,他們擔心核電站的反應堆會因此過熱和熔毀。
雖然,他們采取瞭許多補救措施,但是僅僅過瞭8周,危險的藻類又再次來襲。用核電站發言人的話瞭來說就是:我們低估瞭這些藻類超自然的生長速度。
圖註:清除污染
對於核電站運營公司來說,每次關停會損失超過200萬美元的收入,而對於公眾來說,每次關停核電站都是一次未知的潛在危險。
關閉核電站絕對不是一個開關按下去就熄燈這麼簡單,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一場危及人類生命和巨大的水質災難。
但是,因為這種小小的貽貝,在未來的十年裡五大湖區的核電站總關停瞭7次。
圖註:被貽貝堵住的管道
斑馬貽貝的其它破壞
由於斑馬貽貝過於強勢,當它們在北美紮根的時候,就是一些本土物種的滅頂之災,因為食物都被它們搶吃沒瞭,其中最受遭殃的是本土貝類,另外就是一些甲殼類動物。
其實小龍蝦是會捕食這種貽貝的,而且一隻成年小龍蝦平均每天都要吃掉105隻貽貝,但是作為入侵物種的斑馬貽貝由於實在是太多瞭,甚至都寄生到小龍蝦的殼上。
另外,就是堵塞管道瞭,這可能是讓北美老百姓最討厭的,由於管道內壁的安全性,許多斑馬貽貝會選擇在這裡定居,這就導致瞭管道堵塞,結果就是老百姓沒水喝瞭。
據不完全統計,因為斑斑馬貽貝的直接破壞和維修成本,已經讓北美企業和居民損失超50億美元,其中超30億的損失來自核電站和其他電力公司。
圖註:貽貝捕食者小龍蝦被斑馬貽貝寄生
最後
很多人最關心的是,這東西能不能吃。
它是可以吃的。
隻是它們的這種“濾食”行為讓很多人不敢吃,因為高效的過濾性往往讓它們會積累污染物和毒素。
其實,許多貽貝都是這樣“濾食”的,但是它們依然被端上瞭餐桌,隻是作為一個入侵物種,特別是像斑馬貽貝這樣的,確實很難讓人下口。
所以,現在對於這種入侵物種他們還沒有特別好的應對措施,隻能在北美受污染的水域旁貼滿警示標語,防止斑馬貽貝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