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航天技術最強的國傢,早年間國傢大力投入,由NASA負責技術的攻關,然而這樣的模式導致航天公司一傢獨大,而且賴於國會的投資,阿波羅登月計劃最終就是因為巨額的投入而不得不停止。因此美國興起瞭新的航天發展模式,那就是轉讓部分技術給私人企業,由私人企業吸納資金發展壯大。
僅僅在美國就有幾傢強悍的商業航天公司,最為人們熟知的應該就是SpaceX,獵鷹系列火箭的成功已經使其搶占瞭很多商業發射任務,因為可重復應用火箭、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降低瞭成本,在國際商業發射中有很大的優勢;而克希德·馬丁公司成功研制和試飛瞭獵戶座飛船;除此之外,美國的波音公司、藍色起源等也紛紛進入商業航天領域。
就在昨日,維珍銀河公司的創始人,71歲的億萬富翁理查德·佈蘭森和幾名乘客,一道乘坐其公司研制的“太空船2號”航天飛機,擔任“任務專傢”為未來的客戶測試乘客體驗,進入距離地面約80公裡的高空,不過速度尚未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在高空隻經歷瞭大約4分鐘的失重體驗,而這種失重體驗和近地軌道還有所不同,是依賴於飛船自由降落時段形成的,有點類似於用於航天員訓練的失重飛機。
一些外媒在報道這件事的時候也著重於飛行高度這件事,認為其壓根沒進入太空。因為距離地面越近大氣密度越高,地球大氣層實際上可以延伸到1000多公裡之外,隻不過國際上一貫將100公裡作為航空和航天的分界線,100公裡之上的高空大氣十分稀薄,隻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就算存在於微弱的大氣阻力,航天器也可以在軌道上運行幾個月甚至幾年。
維珍公司選擇這個時候發射也有一定的原因,眼看著SpaceX已經是追趕不上的對象瞭,還有中俄國傢隊的競爭,而他瞄準的可能是藍色起源。藍色起源此前舉行瞭一場拍賣活動,貝索斯和他的弟弟成為瞭藍色起源載人飛船的首批乘客,將要在7月20日進行他們的首次太空之行。而在更早之前,馬斯克也宣稱如果可以移民火星,他將成為第一批乘客。
不過他沒有貝索斯和理查德·佈蘭森那麼幹脆,以億萬身傢甘願做第一次載人飛行的小白鼠。抵抗地球重力的航天飛行是有一定風險的,不能因為出事很少就認為100%安全,這樣想都是幸存者偏差。對於一艘巨大的火箭,裝載著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幾千噸的燃料,乘坐這樣的飛行器無異於坐在一個大炸彈上,不出事則已,出事瞭就是屍骨無存。
哥倫比亞航天飛機事故
由此看來,商業航天的內卷也十分嚴重,嚴重到億萬富翁們紛紛上場親自參與太空飛行,這樣的行為當然存在著很多風險。對抗地球重力不是那麼容易做到,要不然為啥現在有自己火箭可以進行航天發射的國傢和機構也就十來個,全世界可是有200多個國傢和地區。維珍公司選擇這個時間點,而且由創始人參與首次飛行,這件事發生的時間點和速度都令觀察人士感到意外。
在早些時候,維珍公司的航天飛機曾在2月和5月遭遇多次延期和技術問題,導致公司股價下跌。盡管理查德爵士否認他和貝索斯存在競爭,但普拉塔爾懷疑,他可能加快瞭計劃進度,希望趕在藍色起源公司前面,維珍公司拒絕就此置評。可是在這件事之後,不管其股市短期如何波動,維珍公司也確實可以獲得更大的聲譽。當然,這次飛行也滿足瞭理查德·佈蘭森的個人夢想。
航天是面向未來的行業,這是毫無疑問的,美國GPS導航系統建成之後就給美國帶去瞭數萬美元的收益,而如果未來人類可以實現星際采礦,那麼帶來的收益將會更大。這就是美國很多科技公司紛紛向航天領域投入的原因,而目前也為美國帶去瞭巨大的收入。國際大型科技公司巨頭在人類目前技術沒有跨越式發展的情況下,投資於商業航天也是一個好途徑。
將近120年前,飛機出現瞭,可是到瞭二戰時代才航空業才在運輸業中占據一定地位,但是當時還是比較昂貴的,航空百年歷史的時候才成為普遍存在的交通方式,人們也做的起瞭。現在的航天可能也正在經歷這一階段,隨著可靠性、載運能力以及重復利用等技術的發展,商業發射的成本越來越低,而就現在世界上已經有很多人能承受太空旅行的高額票價,也是今年,年底SpaceX和俄羅斯航天部門都要進行太空旅行,送平民乘客入太空遊玩。
維珍公司搶在藍色起源之前發射,其目的大概可以猜到,而試飛的成功也對其股價有一定的益處,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靠金融手段吸納更多資金的辦法。藍色起源貝索斯要親自上陣也有這個目的,而俄羅斯航天部門的負責人評價其今年下半年要進行的商業載人發射任務:這可以為這些富翁們提升名氣聲望、吸引更多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