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與隧道是架橋鋪路中很常見的建築工程,特別是現代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在山區施工時橋隧比例極高,而我國也正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本事,無論再難的工程都能完成,被封為瞭地球上當之無愧的“基建狂魔”。
所以一張“山沒瞭,隧道還在”的照片,再次將“基建狂魔”推上瞭熱搜,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來瞭解一下!
山沒瞭,隧道還在?
一張照片都火到瞭臉書上,究竟是怎樣的照片呢,就如下圖這樣:
說的是一座隧道,上面的山被一場泥石流給沖走瞭,但由於隧道工程極其堅固,並且由於基礎的混凝土建得很深,因此被牢牢的錨固在瞭地上,所以有很多朋友就留言稱,早知道就不造橋瞭,這不泥石流已經把山給搬走瞭。
其實這似乎很容易理解,首先大傢相信基建狂魔中國幹得出這種工程質量,其次是隧道這種強大基礎也很牢固,所以山跑瞭隧道還在,雖然難以令人相信,事實勝於雄辯啊,畢竟隧道還好好的在,一點都沒有損壞的跡象,但頭頂上的山卻沒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大傢都被忽悠瞭,這張照片其實是正在建設中的隧道照片,隻不過這種隧道比較特殊,先建隧道,再建山!!這種隧道建設方式叫做“隧道明洞施工”,先將鋼筋混凝土建設成隧道的形狀,待硬化達到設計強度後,再覆蓋上泥土石塊。
這不是脫褲子放屁麼?為什麼要這樣造隧道?
隧道明洞是用在遭受坍方、落石或流石、流泥危害的隧道洞口或路塹地段,有時也作為整治路塹出現落石滑坡等病害的有效手段,我國在應用這類施工技術非常普遍,早在成昆鐵路和貴昆鐵路時就有應用瞭這類隧道。
也是防止塌方與泥石流的棚洞
老成昆鐵路棚洞外景
當然隧道明洞施工肯定要比直接鋪設路面成本要高得多,因為相當於給這條路加個蓋子,不僅要承受上方覆蓋的泥土石塊質量,還要承受可能引發塌方的部分質量,它比隧道成本要低,因為至少沒有挖掘隧道的成本,而且施工也相對比較方便。
另外隧道明洞還用在野生動物遷徙路線與高速公路交叉區域,橋梁對於野生動物來說是外來物,但下方通過隧道,上方就是普通的山體,對野生動物友好度立馬上升幾個數量級,因此這也是一種和保護野生動物的好方法。
橋還在,河真的跑瞭!
山沒瞭,隧道還在的故事真相瞭,但這裡真有一個橋還在,但河卻真跑瞭的故事!而且故事中的雙方是一方是日本,另一方是洪都拉斯。
事情是這樣的,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邊境有一座喬盧特卡河,它流經喬盧特卡城,1937年7月29日,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加拿大和美國等十四國簽署瞭距離達3萬千米的泛美公路計劃。
這條公路途徑喬盧特卡河,因此美國陸軍工程隊在喬盧特卡河上修建瞭喬盧特卡橋,它的造型有些類似舊金山金門大橋,隻是規格要小一些,但它曾經是洪都拉斯的象征。
到瞭1990年代末,這座橋已經多次維修不堪使用,而且由於中美洲暴雨和颶風肆虐,因此洪都拉斯全球招標,要建設一座最堅固的大橋,日本安藤ハザマ株式會社(Hazama Ando Corporation)投標成功,拿到瞭合同。
當時的日本基建也是很牛的,隻用瞭一年多點,大橋建設完成,喬盧特卡市組織瞭盛大的通車儀式,對這座橋的堅固不吝溢美之詞!而且這座橋在通車後的第二年就經受住瞭極其嚴峻的考驗,但大傢卻高興不起來。
河沒瞭,但橋還在
199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米奇颶風在中美洲肆虐,帶來瞭超過1900毫米的降水(非正式記錄),1.1萬人死亡,270多萬人無傢可歸,總經濟損失超過60億美元。
但喬盧特卡大橋依然屹立,隻是橋下滾滾的喬盧特卡河不見瞭,平移到瞭大約數百米以外的引橋處,將公路沖毀,新開辟瞭一條河道,因為喬盧特卡河在橋的位置剛好是一個內灣,所以洪水帶來的大量砂石在內側堆積,卻不斷沖刷外側的河道,所以,河跑瞭!
但橋還在,問題是這座橋還有啥用呢?
當然喬盧特卡大橋的案例非常經典,它已經成瞭風險控制中的最不不可控因素的代名詞,無論你考慮得再完美的計劃,總是會被一個意想不到的疏漏直接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