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是指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發射子彈,口徑一般在20mm以下的管狀武器。很長一段時間來,槍一直是步兵手中最基本的武器,它是依靠子彈的動能進行殺傷破壞的。
槍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南宋軍事傢陳規於公元1132年發明瞭世界上第一種管型火器,後來在蒙古西征時傳入歐洲,經過歐洲人的改進後,又被明王朝仿造,當時將這種火器稱之為鳥銃。
世界上的槍有很多種,有的甚至能夠擊穿幾百毫米厚的鋼板。槍的威力不言而喻,沒有人能夠憑借肉身抵抗高速射出的子彈。除瞭人以外,自然界中還有很多動物,有的動物身披盔甲,那麼自然界中有什麼動物連槍也傷害不瞭呢?
這個恐怕真沒有。就算是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恐龍,其擁有龐大的身軀,在機槍的掃射下,也會被子彈打成篩子。就算子彈打不穿盔甲,在連續高速地射擊下,震也會被震出內傷。
如果一槍不行就兩槍;如果小口徑的不行,就換大口徑的;如果普通子彈不行,就上穿甲彈。除瞭微生物太小,擊不中以外,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都難以抵抗槍擊。一堵普通的混凝土墻,在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槍的掃射下,就像豆腐一樣。
如果限定一下槍的范圍,比如普通的小口徑手槍,在這種槍的單次射擊下,倒是有動物能夠承受這種射擊,不被子彈擊穿身體。
說到皮糙肉厚,身穿盔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鱷魚、烏龜等動物,鱷魚背部的皮膚和烏龜的龜甲應該可以抵擋普通槍擊。不過這都僅限於一兩槍,而且是普通的小口徑手槍。
這裡介紹一種大傢不常見,但卻可以承受普通槍擊的小動物——鱗角腹足蝸牛。
鱗角腹足蝸牛渾身長滿瞭柔軟的“鐵甲”,好像穿瞭防彈衣,普通槍械根本無法擊穿它們的外殼。據說美軍都在研究這些蝸牛的外殼,希望能給裝甲的設計提供一些啟發。
這種鱗角腹足蝸牛生活在印度洋3000米海底的深海熱泉噴口,那裡高壓低氧,生物稀少。鱗角腹足蝸牛的外殼上覆蓋著有磁性的硫鐵化物,這些金屬就來自於富含礦物的深海熱泉噴口。
鱗角腹足蝸牛的外殼由三層組成,最外層主要由30微米厚的硫化鐵構成,中間是150微米厚的有機物,最內層則是由250微米厚的碳酸鈣礦物構成的。這種結構類似於坦克上使用的復合裝甲,能夠吸收子彈的沖擊力。由於有磁性,所以它們的鐵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厚實、越來越堅硬。
此外,據說犰狳的鱗甲也可以抵禦小口徑槍械的射擊。犰狳是一類小型披甲哺乳動物,背部有由皮膚骨化形成的鱗甲。據新聞報道,美國佐治亞州一名倒黴的男子用槍射擊一隻犰狳時,擊中瞭犰狳的鱗甲導致跳彈,結果子彈射穿瞭他嶽母坐著的躺椅,導致他嶽母背部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