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金礦主要在內蒙、山東、新疆、河南等地,每年的產量其實算下來也隻有兩三百噸。為瞭儲備黃金,我國成立有專門的黃金勘察部隊,出沒於我國的一些主要山地勘察金礦,這樣做最重要的目的是儲備黃金,來應對貨幣市場的變化,對國傢的經濟安全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而近日,河南的地質勘探人員在伏牛山的成金礦脈中發現瞭一個特大金礦,位於河南南陽的桐柏縣境內,預估儲量在31.55噸左右,到年底可能增加到50噸左右,而且這處金礦的品質相當不錯,大約每噸礦石有5克左右,處於地下1000多米的深度,當地還在通過鉆取巖芯等方式探查金脈的范圍。在地面上超過每噸2克就有開采價值瞭,可想而知這處金礦的富集度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黃金常有其它半生金屬。
31.55噸黃金,看起來並不是很多,可是和我國的年產量相比,就相當於1/10左右,而且由於金礦一噸才幾克黃金,所以別看隻有31.55噸黃金,全部開采出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年產量幾噸就相當不錯瞭。在我國金礦的分級是按照儲量進行的:一般巖金礦<5噸為小型,5噸-20噸為中型,>20噸為大型。砂金礦<2噸為小型,2噸-8噸為中型,8噸以上為大型。
這也就解釋瞭為啥儲量30多噸就被稱之為特大金礦瞭。這種金礦和世界級的大金礦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我國唯一一座世界級特大金礦最高的年產量是16噸左右,隨著開采其年產量還在不斷地降低。而世界前十的世界級特大金礦年產量都在18噸以上。黃金在地表上的儲存和分佈相當不均勻,而且富集程度一般不高,這就造成瞭黃金自古以來都是重金屬。
而據科學傢估計,在地球上大約有60萬億噸的黃金,全世界每人分幾千噸都分不完,可是地表上的存量為什麼就這麼低呢?其實原因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黃金一般埋藏得比較深。這是由於黃金自身的屬性,作為一種重金屬,黃金的密度比較高,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由於大量的物質碰撞巖石圈處於熔融狀態,黃金密度大自然向地球內部沉降。
在1980年代,蘇聯進行瞭地球望遠鏡計劃,想要鉆透地殼研究地幔和地殼的不連續界面,最終形成瞭深12000多米的科拉超深鉆井,在鉆到9000米左右的時候,取出的巖芯中每噸礦石黃金的儲量最高多達80克,比地表的金礦富集程度高多瞭。但是這樣的礦石隱藏得太深瞭,所以無法開挖建造大型的金礦,目前最深的金礦位於南非,開采深度在4公裡以上。
黃金多處於地球內部,地表上的黃金就需要通過火山爆發、板塊運動帶到地表。經過據科學的測定與推斷,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著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整個地球的黃金的儲量很多,但是地球直徑接近13000公裡,60萬億噸的黃金在地球內部相當分散。
這也是為啥在曾經有過火山噴發或者地質重構的地方容易形成金礦,而金礦中也常有很多其它較為稀少的金屬伴生,比如含有銅、鎳、鈷、銻、鉛等。純自然金不多見,其中常含一定量的Ag,形成Au-Ag系列礦物。這些金屬也都是隨著火山噴發等現象,被巨大的壓力從地球內部擠壓出來滯留在已經冷卻凝固的巖石圈中。
自然界中也會形成天然含金量很高的狗頭金。1983年在巴西帕拉州就發現瞭一個巨大的金塊,這個金塊重量為60.82公斤,除去雜質,純金的含量大約有52公斤。在曾經找到過狗頭金的地方再次找到的幾率也高一些,在我國四川省白玉縣孔隆溝,有一個盛產狗頭金的山溝,1987年又找到重4800.8g和6136.15g的大金塊,接連刷新建國以來我國找到狗頭金的重量記錄,堪稱“國寶”。
由於世界各地曾經的地質活動的規模不同,就造成瞭貴金屬的儲量有很大的差異,別看日本地方小,可是曾經卻盛產白銀,也有一些品質相當高的金礦,九州南部的菱刈(ling yi)金礦平均品位甚至高達33克/噸,最高品位竟達數千至數萬克/噸!來到地表的金礦源因為雨水沖刷、風吹日曬、地質變動而不斷地發生位置遷移,又再次造成黃金的分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