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冬季邁進的時候,降溫是主流,對於我國來說,人們也習慣瞭入冬後的不斷降溫,然而迅速的降溫有時候還是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一定的困擾,尤其是降溫帶來的降雪,這會影響到出行。
受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影響,一輪新的寒潮入境我國,造成瞭迅速的降溫活動,24日以來,#今年入冬以來最冷寒潮# 正在我國中東部地區。據中國氣象局消息,過去的24小時降溫區域主要集中在吉林東南部、山西北部、安徽、江蘇等地,有245個氣象站降溫幅度超過瞭10℃。而隨著寒潮的持續影響,這個周末多地還將遭遇大風降溫降雪的襲擊。
這次寒潮也使今年冷冬的可能進一步增強瞭。此前國傢氣候中心已經確定,今年拉尼娜重回地球,拉尼娜對我國整體的影響是會造成冷空氣更加頻繁,強度也會更大。入秋以來已經有多輪冷空氣襲擊我國,造成瞭連番的降溫,隨著地球太陽直射點的南移,北半球受到的光照輻射減少,本身就會進入降溫的歷程,再加上冷空氣的不斷南下,氣溫降低是可以預料的。
受拉尼娜的影響,我國的一些氣候專傢和海洋專傢預測,在明年的1-2月份還可能有更大范圍、影響更強烈的極端寒潮,極端寒潮會造成大風和降雨降雪的天氣,對全國各地都會有影響。可是截止到目前位置,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很多地方的氣溫相較於往年稍微有點高,寒潮的影響似乎也隻是造成間斷的降溫,寒潮過去之後氣溫依舊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然而,在世界上,科學傢們認為地球仍然在升溫的歷程之中,在世界上全球變暖的影響也在逐漸增加,根據聯合國相關組織的統計,氣候難民的數量在增加,尤其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一些到過。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南半島數年沒有像樣的降雨,100多萬人受到幹旱的影響,數萬人淪為氣候難民。這樣的事情在小島國中已經越來越多,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其實在每輪寒潮之前,我國的很多地區的氣溫都是較往年同期更高的水平,隻不過南下的寒潮又比較強,因此造成我國的很多地方降溫,又會造成間斷性的低溫天氣。寒潮的影響就是比較短暫的影響,寒潮期間會有很明顯的降溫,可是寒潮過去之後又是一輪升溫的歷程,盡管在冬季升溫也就是和往年差不多的水平,全球升溫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統計,在世界工業化以來,全球的平均氣溫升高瞭1.1℃,看似很低,但是卻造成瞭嚴重的影響。今年科學傢們統計瞭30多個關鍵的氣候指標,發現各地的地表溫度、冰川融化速度、冰川厚度等都已經達到瞭歷史的最高或者最低值。在去年2020年,6月份,北極圈內甚至出現過38℃的高氣溫。北極冰蓋漂浮在海洋上,似乎對海平面影響較少,可是北極圈內有很多凍土地帶,包括格陵蘭島、俄羅斯和加拿大的北部,升溫會影響到冰蓋的面積。
全球變暖和局部的冬季更冷並不沖突,因為氣候變暖會影響到全球的氣流,在北半球西風帶和極地渦旋對極地的冷氣體有束縛作用,而全球的升溫導致這種束縛作用下降,極地的冷氣團更容易南下,侵襲到更遙遠的南方地區,這導致天氣更加不穩定,冷氣團的南下會造成間斷性的強烈的降溫,這種降溫之後又會有氣溫升高,但是在降溫的過程中影響很大。
此前在我國的遼寧、內蒙等地出現瞭極端的降溫降雪天氣,是南下東進的冷氣團恰好遇到瞭海洋上來的溫帶氣旋,冷熱、幹濕相遇造成瞭極端降雪,部分地區降雪的時間高達數十個小時,又加上氣溫低冰雪堆積嚴重影響瞭人們的出行,公交等停運,人們隻能步行上班。更早的時候,在2008年,史無前例的大寒潮影響瞭我國的南方地區,湖南等地遭遇瞭嚴重的雪災。
全球變暖原因在於更多的碳被排入瞭大氣,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加強烈的溫室氣體,主要產生於畜牧業(牛等反芻動物)和天然氣開采的行業,它們在大氣中可以截留地表受陽光照射後輻射的長波紅外線,對地表的升溫作用很大。原本溫室效應是正常的現象,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適合人類居住,然而碳排放對溫室效應的增幅卻造成瞭大氣的更不穩定,極端天氣增加。
不過,目前這種影響幾乎無解,各個地區和國傢的人類都有發展的重任,憑什麼你吃肉釋放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傢,而發展中國傢就隻能受剝削降低碳排放?所以盡管有各種協議,人類的碳排放還是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