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群回來瞭!
誰能想到,在人們的保護之下,湖北多個湖泊中的魚不僅回來瞭,而且種群還泛濫瞭!
湖北現有52個禁捕湖庫,自從2018年禁捕以來,多個湖區內的魚群數量開始提升,其中部分湖區的魚群長勢喜人,個體尺寸不僅比原先較大,而且還太多瞭,遠遠超過瞭湖區最佳生態承載量,其中魯湖的最佳生態承載量為350萬斤,但現如今湖區內卻有700萬斤,魚群數量已經嚴重超載。
為瞭更好地保護魚兒們,也為瞭積極響應“長江10年禁漁”,湖北決定對其中5個湖泊實行“生態捕撈”試點工作,並在2022年1月份時,完成生態捕撈工作。
生態捕撈
在瞭解生態捕撈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自然界是存在著一個生態鏈條,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生產能量;食草魚兒、濾食性魚類等魚兒們會通過植物獲取能量;水鳥,食肉魚類,江豚等會以食草魚兒等為食。
在健康的生態鏈中,任何一種生物都很難泛濫。這是因為食草魚兒們的種群數量,受到天敵的制約;而天敵的數量也會受到食草魚兒種群的制約。比如:狼吃兔子,兔子吃草,健康的生態鏈中,兔子的數量受狼群制約,狼群也不能無限發展,它們的種群數量也受兔子的影響。
但如果生態失衡,其中一些具有優勢的物種就會泛濫成災,比如:當狼群消失後,繁殖能力較強的兔子不再受到天敵的制約,存活率大大提高,用不瞭多久就會泛濫成災,而泛濫的兔子也會破壞草場,導致當地生態環境惡化,比如:澳大利亞的兔子。
湖北5個湖泊之所以要生態捕撈,就是因為當地生態鏈還沒有恢復健全。雖然這些湖泊已經實行瞭3年的禁捕策略,但在這3年中,繁殖能力更強的草食性魚類種群數量率先恢復,然而草食性魚類的天敵種群數量還未恢復,比如:鯮魚、鳤魚等,它們的數量太少瞭,還無法控制住草食性魚類的數量。
當草食性魚類種群數量過多時,就會導致水草大幅度下降,沉水植被遭遇大量破壞,湖泊降解污染能力直線降低,水質下降。而這反過來又會導致魚群大量死亡,大量死亡的魚群又會繼續污染水質,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產生水華,嚴重破壞瞭湖泊環境。
從這方面可以看出,當生態失衡時,魚群過多並不是好事,為瞭長期保護魚兒們,必須要對魚群進行捕撈。
和漁民捕撈不同的是,“生態捕撈”的目的是為瞭保護水質環境,所以必須要對不同的湖泊進行深入分析,制定捕撈計劃,比如:設置捕撈配額,規定捕撈方式,規定捕撈品種,捕撈個頭大小的要求等。
此次生態捕撈,先從5個湖泊進行試點,根據不同湖泊的最佳生態承載量和現有魚類種群,制定瞭不同的配額,其中,武湖配額不超過360萬斤、魯湖配額不超過464萬斤、惠亭水庫配額不超過326萬斤、野豬湖配額不超過384萬斤、保安湖配額不超過248萬斤。
在捕撈時,隻允許捕撈申報的捕撈品種,不允許捕撈其他物種,並且還要求青魚、草魚、鰱、鳙起捕規格不低於2公斤,不得使用電魚、炸魚等違法捕撈。
參與捕撈的工作人員,均由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捕獲的魚類實行生產銷售記錄制度,登記銷售去向,貼牌銷售。
長江禁漁10年,魚群會泛濫嗎?
可能會有人問:既然湖北5湖禁捕3年魚群就成災,那長江禁捕10年魚群會泛濫嗎?
其實,湖北5湖是長江的縮影,隻不過長江魚群面臨的情況更復雜一些,比如:長江比湖泊大太多瞭,魚群們能夠上下遊流動,還能進入到支遊活動;長江的航運也比湖泊繁忙;長江的頂級食肉動物種類較多,還有大型掠食者江豚等,使得長江魚群不易泛濫,但在禁漁措施的保護下,魚群數量肯定會迅猛增長,如果長江魚群超過瞭最佳生態承載量時,也需要對其中一部分物種進行生態捕撈。
魚群泛濫,為何還要禁漁?
其實,湖北5湖之所以魚群泛濫,並不是因為人們不捕魚瞭,而是它們的天敵數量還沒有恢復。當鯮魚、鳤魚、江豚等數量恢復到足夠多時,它們就能夠控制住草食性魚類的種群規模,整個湖泊也會健康運轉。
如果僅僅是因為魚群變多瞭,而放開禁漁策略,漁民們會在短時間內將3年來的成果捕撈殆盡,還會威脅到食肉魚類的生存安全,比如:魚群變少後,江豚狩獵更加困難。
當然也有人可能會說:“魚多瞭捕魚,江豚多瞭殺江豚”。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江豚的很難泛濫成災,因為它們是當地的頂級掠食者,它們的數量受食物制約,當長江裡的魚群變多時,它們的種群數量會變多,但當江豚種群規模達到一定數量時,就無法繼續增長,因為它們的食物不能無限增長,所以江豚很難泛濫,我們保護江豚不僅僅是為瞭延續它們的基因,而是讓它們發揮出自己的生態價值。
不隻是湖北5湖面臨魚群泛濫,需要“生態捕撈”的問題,在陸地上也有許多因為天敵不夠多而泛濫的物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野豬”。原本情況下野豬不會泛濫,因為它們雖然繁殖能力強,但豺狼虎豹和猛禽都會攻擊幼崽,幼崽能夠長大的並不多,隻是因為野豬的天敵種群實在是太少瞭,無法約束它們,導致瞭野豬泛濫。
我們之所以保護老虎、豹子、狼等食肉動物,其實就是為瞭讓它們發揮出生態價值,制約食草動物不泛濫,順道還控制瞭野豬的種群質量,淘汰老弱病殘。
#湖泊##長江##長江禁漁行動#